文|張蕊雪

王利華
王利華,現任江蘇省核與輻射安全監督管理中心主任科員。2003年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參加環保工作,一直奮戰在核與輻射環境監測應急的第一線,先后承擔國家與省輻射監測重大科研攻關、能力驗證10余項,取得發明專利8項,培訓全國同行2000余人。2016年、2017年、2018年連續三年考核優秀,被記三等功一次,2016年、2018年分別被評為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優秀共產黨員,2019年獲得第九屆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殊榮。
當初入職面試時,一個靦腆的微笑,一句“我喜歡做實驗”,至今仍深深印在領導和同事們的心里。對王利華來說,從事輻射環境監測分析工作,不僅是一份職業,更是一份傾注熱愛、值得奉獻的事業。
“我去實驗室了”,這是王利華的口頭禪。做實驗、做分析,要一絲不茍,還要耐得住寂寞。有時候為了做好一個實驗,需要多批次反復比對驗證,而她,可以從早上8點到晚上11點,一直待在實驗室里,有時候連飯也干脆不吃。有幾次,甚至忘記了參加兒子的家長會,忘記了答應陪伴兒子的事,惹得兒子小心翼翼地問:“媽媽,你不愛我了嗎?”此時,王利華的內心是愧疚的,對兒子的愛和對實驗的愛都是她無法剝離的愛,但又是自豪的,因為實驗出成果了。
王利華對實驗的熱愛,從她對實驗室改造的投入中也能窺得一二。她是單位實驗室核安全文化建設的“第一人”,從線路設計、房間布局,到核安全文化的設計、標識張貼等各個環節,王利華全程負責,多方調研,反復比較,提出了十多項合理化措施。尤其對危險化學品、放射性物品、實驗室現代化管理等方面大膽革新,大大提升了實驗室的安全管理水平,為建成全國一流輻射監測實驗室作出了積極貢獻。
王利華工作認真負責,從不推諉,是大家公認的“實在人”、實驗室里的“主心骨”,大家也都愿意向她討教,請她幫忙。面對大家的求助,王利華熱情幫助,毫無保留。對新入職或新轉崗的同事,她更是關愛有加,常常是一對一地跟、手把手地教,把自己的所學所知傾囊相授。作為江蘇省輻射監測培訓基地專家級高工,她每年多次被邀請至生態環境部和其他省站進行授課及現場檢測指導,經她培訓指導通過全國輻射監測技能考核的全國同行多達數百名。
對于輻射監測工作中的實用性、前瞻性問題,王利華始終興趣盎然,拿出一股子拼勁,積極鉆研探究;對技術性難點堵點具有非常敏銳的感知力,善于以問題為導向開展監測分析工作。這源于她細致入微的觀察、嚴謹務實的作風,遇到難題,靜得下心,鉆得進去。
在開展生物中氚和碳-14測量分析中,王利華發現,國內在這個領域缺乏有效標準方法和專業前處理設備。為此,她大量閱讀專業類文章,廣泛查閱國內外文獻資料,發現好的論點論據,立刻做好記錄。前后歷時三年,期間翻閱的資料文件無數,實驗分析和反復測試多達上千次,終于研發出一套性能優良、操作簡便、高效穩定的生物氚前處理裝置,制定出操作性較強的測量方法,在全國輻射環保系統得到認可與推廣,也受到應用單位的一致好評。
王利華不僅能研發出新裝置,還善于改進分析方法。土壤鍶-90的分析方法存在操作繁瑣、實驗條件難以把握等困難。王利華查閱大量資料,調研多家研究機構,進行多種條件和多個樣品的反復測試、分析,發現并掌握了方法最佳的實驗條件,極大提高了方法的準確度和實操性。水質中總α、總β放射性的測定,數十年來沿用的是非放射性領域相關標準,沒有統一的、可供輻射監測的方法,王利華決心填補這個空白。一年多的時間里,她整天泡在實驗室,一身白大褂,兩只藍手套,面對翻騰的液體樣品、透明的玻璃燒杯、閃爍的儀表,緊張、忙碌、快樂,就是她的工作狀態。

正是這種忘我鉆研、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她逐步成長為輻射環境監測分析領域的多面手,擁有1項國家發明專利、7項實用新型專利、2個省生態環境廳科技三等獎、4項國家和省環境監測標準方法制定的驕人科研業績。在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參與編寫的2001-2005年和2006-2010年江蘇省環境質量監測報告,連續兩次獲生態環境部一等獎,她還取得了清華大學核能核技術專業碩士學位,獲得了國家注冊核安全工程師資格證、實驗室認可及資質認定評審員“雙證”。
王利華長期承擔全省輻射環境質量監測和田灣核電站外圍輻射環境監督性監測工作,她始終秉持“安全高于一切、責任重于泰山”的理念,始終有一種“利劍高懸”的危機意識。經她手的各類監測分析數據不計其數,她卻好似有一雙“慧眼”,總能在數據叢林中發現可疑的數據。對于疑點,她從不輕信,從不盲從,總要一一認真分析、排查原因、反復驗證。“如果感覺一個數據不對,我的心里就好像卡了一根刺一樣難受?!彼傔@樣說。經她核查的數據總能做到及時、準確、有效,有力保障國控點和核電站外圍各類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和穩定性。
核與輻射突發事故狀態下,環境監測數據對實時掌握環境放射性水平變化尤為關鍵。此時,環境應急監測不分晝夜,需要隨時待命。憑借吃苦耐勞的精神、過硬的專業能力,王利華每次都是領導眼中值得信賴的不二人選,多次臨危受命,戰斗在突發核與輻射應急監測最前沿。尤其是在近年一次支援外省的應急監測中,王利華一到支援地,就不顧長途跋涉的辛勞,即刻開展工作,發揮強有力的技術支援作用,展示出江蘇核與輻射應急人員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專業功底,受到業內同行的高度贊揚。

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站受地震影響,發生放射性物質泄漏事故,直接影響著我國大氣和海洋等環境安全。江蘇按指令在全國啟動核與輻射環境應急響應程序,布點監測大氣、水、土壤、生物等多個環境介質。王利華作為應急監測團隊核心骨干,全天候值守,沉著應戰,白天采集樣品,晚上檢測分析。他們還受領了對日本飛抵南京航班進行監測的任務,王利華和同事提前研究監測方案,穿著厚厚的防護服,手提二三十斤重的儀器,對機翼、機身放射性水平進行監測。通過王利華和同事的高效工作和密切配合,在全國第一批次檢測出泄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為政府科學決策提供了大量的基礎數據和技術依據,受到生態環境部和省政府的表揚。
總有人勸王利華,別把自己搞得太累了?!白鲎约合矚g的事情,不會累!”她總這樣回答。堅守在實驗崗位,干好核安全監測事業,就是對踐行核安全觀、弘揚核安全文化的最好注解。初心尚在,熱愛依舊,干環保不會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