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玲
中圖分類號:D26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5-049-01
摘 要 當今社會,如何更好的發揮黨員先進性,拓寬黨員服務群眾渠道,讓更多的在職黨員參與企業建設與服務,是煤礦企業工作的精神支柱。開展“在職黨員進社區”工作,讓更多的在職黨員亮明黨員身份,參與社會黨組織活動,提高黨性修養,實現“黨員身份駐社區、作用發揮在社區、監督管理社區行”,解決問題,溝通民意,鍛造黨性,轉變作風,樹立形象。
關鍵詞 在職黨員 社區 服務群眾
一、在職工黨員進社區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實現美麗中國夢的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群眾是一切工作基礎,在職黨員是企業發展進程中的中流砥柱。但發揮作用往往是在工作單位,是在“八小時”以內,在此之外發揮黨員作用不明顯。開展在職黨員進社區工作,是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生動實踐,通過亮明身份、樹立形象、強化服務、密切關系,滿足了基層群眾對黨組織和黨員的期待,密切單位黨組織與社區黨組織之間、社區黨組織與在職黨員之間的聯系,形成單位主管、社區協管、雙向互動的機制,努力使在職黨員“工作在單位崗點、活動在群眾中間、奉獻雙崗位”的良好局面,夯實黨在基層的執政基礎。
二、在職工黨員進社區是轉變黨員作風形象,開展文明形象塑造工程搭建新載體的需要
黨的基層組織中,開展文明形象塑造工程是基層黨建工作的重要日常內容。“在職黨員進社區”工作,將在職黨員工作崗位和社區職能發揮作用有機結合,使服務居民、服務群眾這一宗旨落到實處。通過“在職黨員進社區”工作,是黨員轉變工作作風和形象,與群眾有效溝通的良好平臺,將八小時意外的工作監督權交給群眾,讓群眾對黨員進行公平、公正評價,以此促進黨員先進性作用的發揮,讓黨徽在社區的每個角落都散發光芒,從而進一步增強黨員黨性觀念,提升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三、在職工黨員進社區是“量體裁衣”,打造服務群眾、服務社區崗位
根據在職黨員的工作性質,按照“適宜、適時、適度”的原則,在每個社區崗點建立了環境維護崗、平安和諧崗、互幫互助崗等10余個不同性質的崗位,每名在職黨員根據個人從事職業性質和優勢,認領不同的崗位服務。讓在職黨員從打掃樓院衛生、無私奉獻愛心入手,為在職黨員在社區和群眾中間發揮模范帶頭作用搭建橋梁。
四、在職工黨員進社區實現支部幫帶,提升在職黨員在社區服務中的能力
結合部分在職黨員對社區和群眾情況了解不全面,信息掌握不具體的實際情況,社區黨支部在“在職黨員進社區”工作中,要組織召開社區黨組織和在職黨員溝通交流會議,由社區黨支部將社區整體情況、社區群眾組織等進行詳細介紹,在職黨員對社區建設和群眾管理提出合理化的意見和建議,使在職黨員快速融入社區建設和群眾管理之中。
五、在職工黨員進社區是雙重管理模式,黨員教育管理科學化
為使黨員在工作、學習和社會實踐中時時處處體現魔蛋帶頭作用,研究建立黨員在社區內長期發揮作用的長效機制,礦區開展“在職黨員進社區”工作,構建“8小時之內”單位管、“8小時之外”群眾監督的雙向管理模式,豐富在職黨員的業余文化生活,提升在職黨員的幸福指數,實現黨員教育管理更加科學化。一是宣傳加強。通過單位黨組織組織發動、社區黨組織配合,給在職黨員發放《致在職黨員的一封信》,同時利用社區宣傳排版、公開欄等有效形式,營造在職黨員服務社區、服務群眾、關心群眾的良好氛圍。二是責任明確。進一步明確在職黨員進社區的工作任務和相關工作,明確社區黨組織職能,明確服務群眾目標要求,為在職黨員進社區服務工作搭建橋梁,實現共建共享共助的無縫隙對接。三是機制完善。建立了在職黨員進社區報到制度、會議制度、服務制度、承諾活動等不同的規章制度。四是創新管理。社區按居住范圍和樓層,實行網格化管理,把在職黨員編入社區樓道所在黨小組,促進了在職黨員在社區“身份亮、形象佳、作風優”。五是暢通渠道。社區黨組織通過電話、短信、QQ群等多種聯系方式,統計前來報到的在職黨員姓名、單位,個人興趣等基本情況,并向在職黨員通報社區情況、商議活動計劃、通知活動安排,增強在職黨員對社區的歸屬感。
六、在職工黨員進社區是黨員示范引領,實現社區企業動員參與全覆蓋
開展“在職黨員進社區”工作,其目的就是架起與群眾密切溝通的橋梁和紐帶,拉近黨員與群眾之間的距離,切實實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思想,牢固樹立起“社區是個大家庭”的共駐共建共享意識,進一步激發在職黨員和所在單位黨組織服務社區、奉獻社會、回報企業的熱情,為實現美麗中國夢不懈努力奮斗。
在職黨員進社區工作為黨員和群眾架起了“橋梁”、牽上了“紅線”、脫掉了黨員身份的“隱形衣”。讓黨員在為社區居民做好事中凝聚民心,讓黨員在為社區居民辦實事中聚合民力,為社區建設注入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