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明香
中圖分類號:F272.9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5-135-02
摘 要 改變傳統員工培訓模式,優化培訓教材,建立內部認證體系,破解員工考核難題,通過員工培訓矩陣,實現員工能力可視化,發現員工能力盲點,提高培訓的精準度,實現快速、大批量、標準化的生產熟練員工復制,控制生產風險,提出了員工培訓與信息化的結合發展趨勢。
關鍵詞 精益生產 員工培訓體系
精益生產(Lean Production Management),簡稱”精益”,是衍生自豐田生產方式的一種管理哲學。我國于1978年開始引進精益生產,其所倡導的消除浪費、降本增效理念慢慢發展成為一種管理文化,在近幾年更是激發了全國學習精益生產的熱情。
筆者所在公司是以三、四代頭孢類醫藥中間體、特色原料藥、生物制藥、抗感染基礎用藥以及婦兒用藥等為主業的科研、生產企業,其業務領域涵蓋精細化工、生物制藥、終端制劑等,主要產品包括頭孢類醫藥中間體、多肽類高端生物原料藥、生物制藥、婦兒科、高血壓、高品質抗生素等。
一、行業特點決定了員工操作熟練程度、現場管理水平對生產系統穩定運行的決定性作用
精細化工、醫藥行業生產過程相對復雜,部分涉及危險工藝,員工操作若不能精準到位,容易引發非正常生產,特別是對安全、環保、質量的關鍵影響。現實生產操作中,員工操作水平高低不齊,導致產品收率、質量波動較大。
公司為了提高現場管理水平,先后開展體系認證、班組建設、安全文化、現場5S等管理活動,受人員素質能力影響,各項管理工具在基層出現交疊,造成基層管理負擔加重,現場操作規程種類繁多,有SOP、工藝操作規程、安全操作規程、設備操作規程等,不同的操作規程側重點各有不同,但都不完整,導致對員工的指導效果不好。現場操作SOP以文字為主,且描述較為復雜,員工有需求時,無法一目了然的找到所需要的資料。
常規的員工培訓多以培訓人講,被培訓人聽的方式開展,以筆試方式進行培訓效果驗證,培訓枯燥乏味,整體培訓效果較差。培訓內容受培訓講師個人喜好影響,不能做到統一,易重復,易產生漏點,培訓效率低。以師帶徒模式由于后續考核驗證機制問題,老師傅“留一手”、“小竅門”等屢禁不止的現象層出不窮,老師的不良行為也容易代代相傳,導致新員工無法快速成長。
基于存在的問題,公司與2016年引進深圳優制員工培訓體系建設精益生產管理項目。
二、員工培訓體系建設,解決快速、大批量、標準化的生產熟練員工復制問題
(一)精選項目成員,保證項目效果。在項目組成員的選擇上,一是要年輕化,有利于創新性的解決問題,在精力、時間上也有無可比擬的優勢。二是專業化,要具備一線操作經驗,具備精通本單位生產工藝及操作,要有一定學歷基礎。三是員工中有威信、有思路,靈活肯干。項目組負責項目整體進度及質量,對總經理負責。
(二)崗位分級,打通員工晉升通道,為交叉崗多能工培訓奠定了基礎。項目組將公司所有崗位按照發生問題的補救成本、是否容易被后端發現、操作復雜度、工作強度、工作環境、證書6個方面將崗位劃分為A、B、C三類崗位,實現對關鍵崗位的重點控制。新員工入職按照CBA第次學習,由簡到難,逐步提升。為促進員工學習積極性,建立交叉崗多能工獎懲制度,鼓勵員工主動學習,一崗多能。
(三)培訓教材,精簡、全面、綜合。各生產車間指定專人對現場各類操作規程、SOP進行整合,提取操作要求,編制培訓教材,為防止教材編寫出現偏頗,公司組織員工代表、車間管理人員、職能部門進行評審,以確保教材質量。
新編制的培訓教材圖文并茂,文字與圖片相結合,并動畫形象展示操作過程,教材涵蓋SOP要點、改進措施、客戶投訴、操作不良和報廢、安全事故、經驗積累6個方面,通過崗位曾出現的客戶投訴、操作不良和報廢、安全事故分析等明確事件背后的因果關系以及如何有效的防范。
(四)100%認證培訓,根治員工操作隨意性問題。新編制的培訓教材由各車間組織開展員工培訓,并進行理論認證和實操認證,只有通過了實操認證的員工,才具備上崗操作資格;未通過的員工補考仍未通過,進入公司的淘汰程序。為了鼓勵員工積極參加認證培訓,對于一次性通過認證的員工發放一定額度的薪酬補貼。
(五)打造專業認證隊伍,破解員工考核難題。
選取合格人員作為公司認證員,集中培訓,項目組組織職能部門對認證員進行考核,考核合格后發放聘任證書。持續開展新認證員的培養工作,由老認證員擔任培訓講師,在培養新認證員的同時,不斷強化老認證員的能力,保證考核質量。為激發新老認證員工作熱情,對擔任講師的老認證員、通過考核的新認證員均給予一定的獎勵。
建立實操認證機制,對筆試合格的操作人員進行實操認證,實操認證從對本崗位作業指導書和培訓教材的理解與執行、質量與效率、安全、5S、單據及表單、設備工具的使用六個方面對員工操作進行打分,每項考核成績分為ABC項,出現一次C則視同考核不通過,設置本崗位作業指導書和培訓教材的理解與執行、質量與效率為重要考核項,其不得同時為B。
(六)建立培訓檔案及培訓矩陣,員工能力可視化。
員工崗位勝任能力有多少?員工能夠勝任幾個崗位?后期的培養重點在哪里?車間哪些崗位急需培養后備?崗位輪換如何能夠快速匹配?這些問題長久以來都困擾車間管理人員,隨著員工培訓體系的建設,這個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我們通過建立員工培訓檔案和培訓矩陣,員工的操作水平是熟練、合格還是在培訓,員工勝任崗位數量、哪幾個崗位缺乏儲備一下子變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員工培養計劃一目了然。
三、公司員工培訓體系建設,取得明顯效果
(一)員工培訓體系,實現全員100%實操上崗認證。通過培訓、理論認證、實操認證,所有生產員工均建立了培訓認證檔案,嚴格記錄了員工認證過程。
(二)崗位進行量化分級,按照難易程度、風險大小劃分為ABC崗,新員工入職按照先易后難的程序,從C崗學起,逐步向B崗A崗轉換,有利于員工逐步提升操作能力,也確保了A崗操作員工均為高素質、高能力、全面了解車間生產的員工,有力的保證了車間安全、環保和質量。
(三)培訓教材圖文并茂,擺脫了以往枯燥乏味的培訓模式,特別是動畫展示,一目了然,員工接受程度高,學習效率高。培訓教材中匯總了本崗位所發生的客戶投訴、操作不良和報廢、安全事故及對應的正確操作,有效的完成了經驗傳承。
(四)形成了一套標準化的培訓流程,實現熟練員工快速、大批量、標準化的復制。通過員工培訓體系,員工培養周期由3個月縮短至2個月,周期縮短33%。通過培訓矩陣,能夠迅速發現車間急需崗位,并有的放矢開展交叉崗多能工培養,完成崗位后備人才儲備。通過崗位培訓,累計新增交叉崗多能工近300名,占到員工總數的15%,實現了所有的A類崗均有1人以上的人員儲備,交叉崗多能工占一線員工近30%,有效緩解了人員流動帶來的風險。
(五)通過統一的認證考試,將員工操作盡可能的統一和規范,避免了一人一種操作,生產可控性進一步提高。通過認證,累計發現問題6300余項,結合案例編制現場操作案例集,督促員工自主學習,有效降低問題發生率。自項目實施以來,實現所有員工均持證上崗,因員工能力問題因操作失誤引起的生產波動明顯減少,產品質量持續提升,一次合格率保持100%,產品純度明顯提高。生產成本同比下降3%,安全實現零事故。
(六)打造高素質、高水平的認證隊伍。通過項目的實施,公司累計培養崗位實操認證員85人,認證員持證上崗,這些認證員本身來自一線的員工或基層管理人員,通過培訓與考核,認證員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時在日常操作中,又起到了很好的傳、幫、帶,深受員工的喜愛,大大提升了一線綜合管理能力。
四、對員工培訓體系項目實施的幾點思考
(一)認證員選擇與后期管理,不同程度下影響著項目的成效。
一是認證員的選擇,具備較高認證能力的認證員,能夠有效的發現員工操作過程中的問題,并能通過這些問題,及時修正培訓教材,甚至能夠分析、發現影響生產過程的新因素,并對生產系統進行修正。反之,則容易出現通過認證的員工其實際能力并不滿足需要的情況。
二是如何解決認證員不能專心履職的問題。公司認證員均為兼職,各認證員往往在主要職責完成之余開展認證工作,而在員工數量大,認證工作多的情況下,存在以降低認證質量來達到完成認證工作的現象。
(二)紙質材料多,認證背后的工作量較大。實際生產中崗位變動較多,員工檔案及矩陣看板調整頻繁,帶來工作量的增大和管理效率的下降,項目效果如要持續穩定發揮下去,則應加快與信息化系統有效連接,同時也要做好現場記錄的進一步精簡。
(三)員工創新能力明顯下降,標準化背后的創新缺乏成為新的問題。大部分員工嚴格按照標準進行操作,但對于化工企業,往往存在很多的不確定性,這些不確定性的存在不是一套標準操作流程能夠解決的,如何做好標準與創新的平衡,是要深入研討的問題。
(四)教材更新速度與現場變更不匹配。為降本增效,各單位不同程度的開展了技改技措、自動化提升等舉措,但教材更新速度與變更不匹配,存在現場變更完教材長時間還未更新的現象。
(五)加快員工培訓體系與其他培訓工作的有效融合。目前開展的員工培訓體系僅覆蓋員工操作培訓,而安全技能培訓、企業文化培訓、清潔化生產、質量管理等其他培訓,均未納入管理,存在多套培訓體系共存的情況,如何進行進一步的整合,構建一套完整的培訓體系,尚有待進一步探討。
(六)員工培訓信息化成為未來發展的趨勢,首先是培訓方式網絡化,當下00后進入工作崗位,年輕人對于網絡的依賴越來越大,充分利用其碎片化的時間進行培訓成為新的課題。其次是培訓的記錄信息化,對于企業而言,無論是安全、環保、質量的培訓,還是員工企業文化、操作的培訓,都要形成記錄,如果能夠實現記錄的信息化,那將節約很大的人力、物力。信息化應用于員工培訓體系,能夠更為直接的記錄、查詢員工培訓學習情況,有利于查缺補漏,提升培訓的準確度。
精益化管理作為一種管理理念,多年來深受企業歡迎,而其實施工具又具有多樣化特點。不同的企業在實施精益化管理的時候,都會根據企業實際選擇合適的契機和著力點。員工培訓體系建設只是精益化管理的一小部分,但作為企業管理,人的管理是管理基礎中的基礎,某種情況下,員工培訓體系可以說是精益化管理的基礎之一,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