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豐 于桐
016年12月30日,國家22部門聯合發文,出臺了《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2018年11月19日,國家10部門聯合發文,出臺了《關于印發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方案的通知》。如此高頻次、高規格、多部門的聯合發文,充分說明了國家對心理健康服務的重視程度及其重要性。
2003年至今,我院累計面對面服務心理來訪者12萬人次以上,并且在2006年之后以每年2%-4%遞增。說明隨著物質生活豐富,生活節奏加快,國家快速發展下,大眾對壓力的舒緩方式及心理問題識別力及早期的最佳時機干預經驗確實不足。
當個體出現了心理亞健康狀態,如果不及時干預,很容易發展成神經癥問題。最新數據顯示,全球抑郁癥患者達到3億人,而抑郁癥引發的后果不言而喻。除此之外,各類心理癥狀、負面情緒,都在降低和消耗優質人才的社會功能。
隨著2018年10部門文件的出臺,國家在心理服務建設上給予了具體的指導和支持。例如:通過整合各類資源,搭建基層心理服務平臺;教育系統、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心理服務網絡的建立和完善;社會心理服務機構的規范和發展;醫療機構心理健康服務能力的培訓和提升;建立心理援助服務平臺;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傳的推進;完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服務工作機制;加強心理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心理健康服務志愿者隊伍等。
按照規劃,2021年底,社會心理服務體系試點的地區逐步建立健全,將心理健康服務融入社會治理體系、精神文明建設,融入平安中國、健康中國建設。具體包括:依托村綜治中心等場所,心理咨詢室建成率達80%以上;中小學及高等院校配備心理健康教師及心理輔導室;各黨政機關和廠礦、企事業單位、新經濟組織設立心理健康輔導室,為員工提供服務;建立24小時公益心理援助平臺,組建心理危機干預隊伍等。
面對國家出臺如此惠民的心理健康服務落地政策,無疑鼓舞了全國心理服務工作者的士氣,使其對多年來的堅持和選擇有了更大的信心,并有了長期堅守心理行業全力服務的決心。
接下來將對目前在心理健康領域存在的現象,筆者在以下的篇幅進行簡單的舉例和分析。
近半年,我院在多所中小學校進行了心理健康科普講座,并做了家長及孩子的調查問卷。結果發現,78%以上的孩子都涉及情緒管理問題。面對這些9歲-14歲的學生們,情緒的產生多源于認知偏差,科學的認知教育對這一現象的改變尤為重要。
另外,在課堂互動中筆者總結發現,學生們普遍存在心理壓力較大的現象,并且沒有合理的壓力疏解通道,通過和學校的心理咨詢老師交流,存在一些專業技能問題。比如,發現一些學生有心理癥狀,卻不能提供最有效的解決辦法,而成了問題惡化與問題緩解在時間上進進退退的角逐。而進行有效的心理督導服務,提升心理咨詢師實戰水平,刻不容緩。
對幾所大學的服務中,通過心理篩查初篩,發現至少有8%的學生存在顯著的心理健康數據異常,但不排除還有一些在心理篩查中未真實答題的學生。所以,優化心理測試方式和對心理篩查精準性的研發也是重中之重。
在企業方面,我們對不同職業進行了心理健康測查服務。在互聯網行業,影視行業,金融行業,尤其是一些技術類人士,普遍存在睡眠障礙問題,平均睡眠五至六個小時。一些特殊工種甚至更低。
睡眠障礙明顯影響腦神經遞質的分泌,無論是不足或者超量分泌,都會對情緒產生影響。而不可避免的各類壓力與睡眠障礙相結合,久而久之,影響了員工的工作效率。增加了神經癥問題的高發性,情緒化嚴重的甚至給社會治安也帶來一定的風險性。
從心理行業來看,單純的心理咨詢公司基本還徘徊在生存的邊緣。社會大眾對于精神性問題和心理亞健康的認知還不是很全面。有些精神性問題的患者甚至為了個人隱私選擇去心理機構就診,往往適得其反。而一些心理亞健康人群在醫生的推薦下會去精神科醫院就診,直接進行藥物治療必然也事倍工半。這里面最需要關注的是如何讓精神科、心理科相應的需求者得到精準匹配性的導診,從而實現不過度治療或錯誤治療。
綜上,心理健康服務想要卓有成效的進行,完全離不開“篩查、評估、面詢、診斷、干預、治療”這幾個環節。無論是個體,還是群體只要遵循以上幾個環節,嚴格按照心理咨詢師、心理治療師、精神科醫生的職業操守進行服務,必然會收到顯著的成效。
國奧心理服務系統研發中心通過7萬份臨床大數據統計,總結出心理診療服務的有效實施需通過精神科醫生進行鑒別診斷,匹配合格的心理咨詢師或治療師做疏導及治療,心理設備及團體項目做放松減壓這三位一體的服務方式將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相信通過國家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完善,心理行業工作者能力的提升,全民心理健康意識的增加,必然會出現和諧社會、美滿家庭、快樂人生的圓滿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