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
在中國內地第一張電子發票于京東面世6周年之際,電子發票已在全國十幾個行業全面推開,“區塊鏈”電子發票試點開展得如火如荼,電子發票也在今年“兩會”期間再次成為熱點話題,廣受社會各界關注。隨著電子普通發票在全行業的深入推廣以及新技術的深入應用,增值稅電子專用發票何時走進人們的生活也尤為讓人期待。為此,《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專訪了知名財稅專家、被譽為“國內電子發票第一人”的京東集團副總裁蔡磊。
《經濟》:請您簡要介紹一下,目前京東及全國電子發票的推廣使用情況。
蔡磊:2013年6月27日,京東集團開出中國內地第一張電子發票,至2018年12月31日,京東集團已累計開出電子發票約30億張,節約綜合成本累計近10億元。自京東成功開具中國內地第一張電子發票后,電子發票逐漸向全國各領域推廣使用。2018年1月1日,高速公路全面實行開具電子發票。目前,電子發票已經在電商、供水、供電、零售、物業、醫療、手機通訊、教育、交通運輸、生產制造、航空等十多個行業被廣泛使用。
《經濟》:在“互聯網+”及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紙質發票是否可以終結它的使命?
蔡磊: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隨著數字經濟的興起,紙質發票在企業財稅管理、稅務機關稅收征管上難以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尤其對于電子商務等數字經濟業態。傳統的紙質發票使用成本較高,企業需要承擔購買紙質發票的運輸成本、管理紙質發票的人力成本以及時間成本,這給企業帶來了較大負擔。同時,紙質發票也難以對電子支付對應的經濟行為和逐漸加速的經濟數字化進行監管。此外,紙質發票的造假和違規使用也屢見不鮮,紙質發票數量繁多,在查驗時往往費時費力,財務、稅務和審計人員只能對數額較大的發票進行查驗。由于紙質發票三聯歸屬不同經濟活動參與者所有,容易造成填寫信息不一致,且難以比對和查驗。由此可見,紙質發票在使用、管理、檢查等環節上,存在著諸多客觀問題,難以適應當前電子商務和電子支付的快速發展,已不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發展趨勢。相比紙質發票,電子發票不受空間、時間限制,可快捷地提供給消費者。未來,電子專用發票可以像電子普通發票一樣全面推廣使用后,紙質發票完全可以終結其歷史使命。
《經濟》:電子專用發票是否具備完全取代紙質發票的條件和優勢?
蔡磊:電子發票的推廣應用已有6年時間,實踐經驗豐富、技術成熟。但截至目前,還沒有看到電子專用發票的相關政策出臺。專票相較普票來說,更具電子化的條件與優勢。從銷售方看,專票普票區別不大;但是對于購買方,專票需要電子稽核、認證勾選,才可以抵扣。稅務機關通過電子手段掌握企業的發票與交易情況,閉環信息化規避了重復報銷問題。目前紙質專用發票都是由稅控系統來開具,其發票信息已存入稅務機關電子底賬庫中,稅務機關可以實現有效監管,已經具備實現電子化的條件。
電子專用發票相較于紙質專用發票優勢明顯、信息化基礎完善。從購買方層面來說,電子專用發票的使用、獲取更加便捷,購買方可以通過移動端、PC端系統及時獲取、便捷查驗電子專用發票。此外,也可以減少收到假發票的風險,同時在獲取電子專票時更快捷、安全。從企業層面來說,電子專用發票可以降低企業開具的成本以及收票方抵扣管理成本,可以防范發票風險,保證納稅合規。電子專用發票可以通過電子化的手段進行處理,極大提高了企業的工作效率。從稅務機關層面來說,可以現有的電子發票系統為基礎,增加電子專用發票的功能,并利用最新的區塊鏈等技術提升專票防偽功能。對于規模較大的企業,需要將該系統與企業系統對接起來,進行定制化技術開發;對于大多數中小企業,國家稅務總局統一開放技術接口,不會為企業產生額外成本和負擔。通過這種模式,既便于稅務機關進行發票管理,又利于稅務機關稽核系統比對。可以說,當前電子專用發票的推廣和使用已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期待國家出臺相關政策法規,進一步推動電子專用發票的落地實施,進一步支持開拓創新,培育新動能激發新活力。
京東集團積極推廣電子普票,在系統開發、升級和維護方面具備了成熟的經驗,在電子專用發票試點上,京東集團高層高度重視,愿意集中電子發票上的優勢技術、業務等資源積極推進電子專用發票的落地,成為電子專用發票的試點企業。
《經濟》:電子專用發票能給企業和社會帶來哪些立竿見影的成效及持續顯現的效益?
蔡磊:電子專用發票的推廣和應用,從短期來看,可以大幅降低企業的發票管理成本,提升企業的發票管理效率。以京東集團為例,2018年京東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超3000萬張,每張包括快遞費等項綜合成本超10元,如果采用電子專用發票一年可節約成本超過3億元。2019年京東預計開出約5000萬張專用發票,年綜合成本約5億元。在紙質專用發票的領購上,企業需要向稅務機關領購,稅務機關也需要在這方面投入精力進行管理,電子專用發票落地后,企業和稅務機關都將在這方面節省下精力,直接減少征納雙方的麻煩,便利了征納雙方的辦稅流程。
從長遠來看,電子專用發票可以提高全社會的效率,且綠色環保。電子專用發票推廣后,紙質專票的收取、整理、管理等大量的人工流程將被系統信息化取代,有助于企業內部管理效率的提升,加快企業間經營回款的速度,使整體營商環境得以優化。電子專用發票的便利性還有助于提高納稅人納稅遵從度,使用紙質專用發票,商家往往會因為領購的發票用完或者不愿去領購,導致商家不開發票,失去了對這部分稅源監管,造成稅收流失。而電子專用發票的使用,只要購買方有開具發票的需求,銷售方可以直接通過系統開具電子專用發票且開票成本較低。因而,電子專用發票應用落地,將會有力加強稅源監控,增加稅源,保證稅收收入。電子專用發票一旦落地,就將逐步把國民經濟活動信息納入電子化監管,實現國民經濟大數據,助力政府科學決策,優化企業營商環境。
《經濟》:電子專用發票是否存在風險和難點?如何規避解決?
蔡磊:相對于現有紙質專用發票,電子專用發票優勢、效益十分明顯,我國的電子專用發票技術水平已趨近完善。在大部分條件已經成熟的情況下,實現電子專用發票僅需要政策支持,即政府相關部門、稅務機關出臺文件,明確電子專用發票的法律效力與紙質專用發票法律效力相同。根本性問題是如果沒有國家法律制度認可,電子專用發票難以在社會上推廣。在落實電子專用發票的緊迫關頭,國家有關部門出臺相關法規明確電子專用發票效力,是當前首要之事。為此,我們也希望相關部門盡快出臺相應政策法規,讓推行電子專用發票無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