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沾
高縣位于四川盆地南緣、宜賓市中南部,地處烏蒙山余脈川、滇兩省交界,是四川省革命老區縣、烏蒙山連片特困地區扶貧工作重點縣。轄區面積1323平方公里,轄7鄉12鎮,285個村,31個社區,總人口53萬。
近年來,該縣始終堅持黨建引領統攬發展全局,創新打造“黨建·扶貧心連網”,精準助推脫貧攻堅;跨區域建立鄉村振興示范區黨組織,筑牢基層戰斗堡壘;探索實施黨員“四色足跡”考核管理辦法,激發農村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夯實鄉村振興基礎;選育“鄉土能人”,為農村發展集聚人才,推進鄉村振興。
實施“心連”黨建行動精準助推脫貧攻堅
高縣有50個貧困村,5萬多貧困人口,實現貧困縣摘帽目標任務繁重而艱巨。
2017年,高縣試點探索“心連”黨建行動,緊扣理想信念心相連、改革發展心相連、致富奔康心相連、嚴實作風心相連、精準服務心相連,創新開展民需、民生、民治紀實走訪,統籌資金、項目、人力,凝心聚力建設全域爭先黨建示范縣。
大窩鎮是高縣開展“心連”黨建行動建設全域爭先黨建示范縣的5個試點鄉鎮之一。該鎮機關干部和村干部集中用5天時間進村入戶開展全覆蓋走訪,調查群眾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需求,醫療衛生、教育、住房、金融服務、代辦服務、就業服務等需求,以及群眾對干部作風、文化生活、鄉村治理、村容村貌等意見和建議,全面收集群眾所需所盼,為開展“心連”黨建行動摸清家底,找準方向。
構建“心連網”精準智慧黨建平臺,是高縣“心連”黨建緊扣的重要目標之一。該縣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創新打造“黨建·扶貧心連網”,以“黨建+扶貧+信息化”三位一體的模式,覆蓋全縣基層黨組織、黨組織負責人、廣大黨員、貧困村黨組織第一書記、扶貧工作組成員及所有貧困戶,黨員干部與貧困群眾隨時隨地均可視頻連線,農技幫扶、溝通交流零距離,疏通了干群互動的“堵點”,破解黨建工作與脫貧攻堅“最后一公里”的難題,實現組織與黨員群眾聯系服務直通、雙向多邊互動、心心相連、心心相印,精準助推脫貧攻堅。
2019年2月,高縣接受貧困縣退出省級專項評估檢查,4月2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第26次常務會議批準高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優化組織設置 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
高縣縣委、縣政府通過專題調研,提出“鄉村振興示范工程三年行動計劃”總體構想,全縣規劃建設“一區一帶、一路兩翼、一河百點”,大力推進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
大雁嶺鄉村振興示范區是高縣大窩鎮、月江鎮、雙河鄉3個鄉鎮共8個村聯合打造的核心示范區。為發揮黨組織的統籌協調作用,高縣創新基層黨組織設置方式,打破鄉鎮之間行政區域界限,建立大雁嶺鄉村振興示范區功能型黨委,由縣委副書記兼任黨委書記,分鄉鎮建立黨總支,分村分產業建立黨支部,分功能建立黨小組,構建起“區域黨委+黨總支+支部+黨小組+黨員”的組織體系,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文旅品牌打造上實現統一規劃,項目資金統籌安排,避免了重復建設,形成了發展合力。
在示范區黨委的領導下,到2018年年底,該示范區建成10000畝標準化茶園,年吸納游客10萬人次,綜合產值2.36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63元。
截至目前,高縣按地域相鄰、產業相近、功能互補的原則優化黨組織設置,已建立4個示范區黨委。到2020年,全縣將建成100個鄉村振興示范村,培育打造100億元茶葉、60億元繭絲綢、50億元生豬、50億元肉牛產業,林竹總產值達22億元,實現旅游收入50億元。
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夯實鄉村振興基礎
如何讓老百姓充分享受到鄉村振興的“紅利”,是擺在高縣各級黨員干部面前的一道難題。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才能增強村級組織凝聚力、號召力和吸引力。”高縣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提升組織力的有力抓手,充分發揮村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把資源、人力、產品等要素組織起來,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我家兩畝多閑置土地都免費流轉給了村集體資產公司,打造標準化茶園和果園,投產以分紅。”大屋村五組農戶王清海說,他平時還可以就近到公司打工掙點錢。
在大屋村,像王清海這樣的農戶還有很多。2018年大屋村成立村集體經濟公司,負責資產經營管理,并探索建立起“村集體資產公司與村企共建共享,村集體資產公司與村民共建共享,村集體資產公司與社會團體共建共享”的利益聯結模式,實現群眾增收、企業獲利、集體壯大。當年,該村集體經濟增收17萬元并向村民分紅。
目前,高縣已組建59個村級集體經濟公司,285個村級經濟股份合作社,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村達39個。
“四色足跡”工作法無職黨員助力鄉村振興
“一個黨員就是一面獵獵飄揚的旗幟”,但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農村黨員仍然存在身份意識不足、帶頭示范作用發揮乏力等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黨的大政方針政策在農村落地落實并不是一帆風順。
高縣把脈問癥,然后對癥下藥。2018年6月初,高縣在大窩鎮燕子村、新南村、早白尖茶業公司黨支部,月江鎮安全村黨支部,雙河鄉千秋村等試點開展農村黨員“四色足跡”考核管理辦法,采取“積分+足跡”方式,對農村黨員進行實績考核,要求所有黨員在鄉村振興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走好紅色基因傳承路、走好金色發展帶頭路、走好藍色鄉風引領路、走好綠水青山守護路。通過“四色足跡”工作法實行積分制,每月對黨員進行評議積分,以此激勵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四色足跡”工作法的開展,如久旱逢甘露般來得正是時候。黨員們通過走村入戶釋民惑、解民需,治安巡邏保民生,黨群共商發展計。黨員們擺正位置,亮出身份,尋找發展點子,思考振興辦法,動員村民共同為鄉村振興出力出智。各村很快煥發出勃勃生機,黨員率先垂范、積極行動得到了廣大群眾支持,并主動配合工作。老黨員周世華感慨:“通過‘四色足跡工作法的開展,讓我認識到了自己作為一名黨員,要時刻牢記身份,嚴格要求自己,傾力為鄉村振興傳遞作貢獻。”
“四色足跡”工作法為無職黨員搭建了一個新的舞臺,進一步激活了農村黨員的主體意識,推動農村黨員在鄉村振興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選育鄉土能人助力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在人才。鄉土能人,是鄉村發展的源頭活水。
針對農村發展中人力資本匱乏、人才作用發揮不充分等難題,高縣堅持問題導向著力破解,深入推進鄉土能人選育計劃,通過把能人培養成黨員、黨員培養成能人、黨員能人培養成村干部,為農村發展集聚人才,最大限度地激活全縣鄉土能人資源,為鄉村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保障。
瀠溪鄉是高縣的一個純農業鄉鎮,總人口1.2萬。由于近年來多數年輕人外出務工,人才問題成為制約該鄉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2017年8月,該鄉出臺《瀠溪鄉能人選育工作實施方案》后迅速破解困境,很快摸底選育出100余名能人候選人,建立180人的鄉土能人儲備庫。
瀠溪鄉是高縣鄉土能人選育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高縣以鄉土能人選育為載體,將各鄉鎮各村的鄉土能人培育為實施“一區一帶、一路兩翼、一河百點”鄉村示范工程三年行動計劃的帶頭人和踐行者,并充分發揮其“能人”效應,輻射、帶動和發展壯大群眾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助農增收脫貧奔小康。
到2020年,高縣將力爭培養鄉土能人10000名,打造一支強大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接下來,高縣將繼續堅持黨建引領統攬發展全局,全面深化以“黨心示范引領、民心緊隨相融、黨心連民心、心心相連”為核心要義的“心連”黨建行動,引領全縣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