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焰

劉邦以幾十萬步卒抵御單于所率10萬精騎遭大敗,此后只得獻上財帛“和親”。由于漢軍缺乏騎兵,只能大修長城設防,雖有時遭突破,總體還能保護農耕區,但這種單純防御是不能打敗匈奴的。在文帝、景帝兩代,經過休養生息,倉儲充實,牲畜大增。漢武帝登基時官馬即達40萬匹,民間也出現“庶眾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之繁榮景象。當時社會上層崇尚騎射之風,漢武帝在他的皇家禁苑內,還聚集了一批青年軍官終日騎馬習武并研討兵事,這就為主動出擊匈奴奠定了基礎。
公元前133年,漢武帝停止對匈奴“和親”,開始了持續百年的漢匈大戰。考慮到以農民為主的士兵在騎術上難以抗衡從小就精于騎馬的匈奴人,景帝時的名臣晁錯和周亞夫在軍隊改革上便提出了一個重要意見,將漢朝的騎兵由義務兵改為職業兵。
在長城邊緣的農牧業交會地域,有一些熟悉畜牧業的漢族人,漢朝選其精壯充當騎兵,以20年為服役期,而且能世襲,并賜予優厚軍餉。這批世家兵熟悉匈奴騎兵的戰術,且因遭受過其禍害而多與之有深仇大恨,戰斗精神旺盛。漢軍建立龐大的騎兵集團后,就能通過以往步兵難以逾越的長城外數百公里缺水地帶,一再出擊漠北草原。
漢軍騎兵在速度、沖擊力和騎術方面都不遜于對手,數量又多,從而改變了此前以步對騎、以慢應快的被動局面。
公元前119年漢軍最大一次出擊動用騎兵14萬,還有步兵和運輸人員數十萬和10萬匹運輸馬,是世界古代戰爭史上規模極大的騎兵會戰。衛青、霍去病率軍進行的這次出征,一度占領了匈奴生息中心區,迫其逃向“北?!保ㄘ惣訝柡┮粠?。
從漢匈交鋒的情況看,漢軍騎兵戰斗力已強于對手,曾有過1個騎兵擊敗20個匈奴兵的戰例。此時騎士沒有馬鐙(馬鐙在南北朝時才出現),在馬上揮舞長兵器不便,雙方所用主要武器是弓箭。匈奴的社會狀態屬于松散的游牧部落聯盟,缺少冶金業,所用之箭基本由獸骨制成,經常不能穿透漢軍的金屬盔甲甚至是皮甲。漢軍的箭頭由金屬制成,穿透力強。匈奴軍用的青銅劍,同漢軍的鐵兵器相搏時又容易折斷。那個時代雙方都使用冷兵器,匈奴同漢軍卻有“代差”,直至唐朝時北方游牧民族的冶金業水平提升后,才改變了同南方的力量對比。
漢武帝攻擊匈奴時,人馬都消耗巨大,不得不停止攻勢以恢復經濟并補充馬匹。為取得“汗血馬”改良馬種,漢武帝還不惜派兵千里遠征大宛。經過漢朝幾代皇帝治下的征戰,公元前36年,漢軍攻陷郅支單于城,匈奴一部投降一部遠遷,對長城以南農耕文明的致命威脅至此消除。漢匈大戰證明,馬政是冷兵器時代的頭等戰略產業,筑城也仍然重要,二者相加就能保障那一時代的強國強軍。
(責任編校宋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