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亞偉
說到成功,最吉祥的一句話是“馬到成功”,意思是戰馬一到,立即成功,比喻成功容易而且迅速,一開始就取得勝利。
馬到成功,固然表達了一種美好的愿望,但也暴露出人們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
不由得想起一個故事。一位青年畫家去拜訪繪畫大師門采爾,他問:“為什么我畫一幅畫只要一天時間,而賣一幅畫卻要整整一年?”門采爾對青年畫家說:“你不妨把時間倒過來,用一年的時間去畫一幅畫,說不定一天就能賣掉它。”
做任何事,不能急于求成,只有在漫長的時間里經過積蓄和磨礪,才能成功。
獲得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瑞典詩人托馬斯·特朗斯特勒默,是一個極為低產的詩人,一生僅發表詩歌163首。他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一年僅寫兩三首詩。他早在1990年患腦溢血,導致右半身癱瘓,但仍堅持純詩寫作。他善于從日常生活入手,把激烈的情感寄于平靜的文字里。諾貝爾委員會的頒獎詞是:通過凝練、透徹的意象,他為我們提供了通向現實的新途徑。
成功,真的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就像開花一樣,需要充足的陽光雨露,漫長的時間積蓄,才能綻放出美麗的花來。
張愛玲一句“出名要趁早”,讓多少人把出名和成功當成速成的游戲。才女的天分一般人望塵莫及,我們一般人只能埋下頭來,默默積蓄力量,才能贏得最后的成功。
見過很多人,少年得志,便飄飄然以為自己就要成名成家了。于是,一個個“傷仲永”的故事不斷上演。“泯然眾人”,是最終的結局。倘若不急于求成,認認真真做事,一步一個臺階,成功便會是水到渠成的事。比如開頭提到的青年畫家,如果他能夠用一年的時間,揣摩技藝,虛心求師,潛心畫一幅畫,成功必定會在前方等候。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經歷這三種境界,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只有經過時光的淘漉,在實踐中反復體味,在失敗中一次次站起來,積累經驗,磨煉品質,才有可能敲開成功的大門。任何事業和學問,都如同風景萬千的密林,初入覺得撲朔迷離,深入其中感到奧妙無窮,完全了解后才豁然開朗。
“成功的花,人們只驚慕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成功的漫長過程中,艱辛的付出,是必須要經歷的。沒有這樣漫長的過程,即使一夜成名,也會流星一樣迅速隕滅。
不必“馬到成功”,慢慢成功,成功才禁得起考驗。別著急,慢慢來,成功就在前方的路上等你。
文章標題“不必‘馬到成功”,采取的是“反彈琵琶”式,與大家約定俗成的印象并不一致,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責任編校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