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軍
我對黑暗的柔情
遲子建
那天下午,我關窗的時候,忽然發現一只金色的蜜蜂。它蜷縮在窗欞下,好像采蜜采累了,正在甜睡。我捉起它,欲把它放生。然而就在我揚起胳膊的那個瞬間,我左手的拇指忽然針刺般地劇痛,我意識到蜜蜂螫了我了,連忙把它撇到窗外。
蜜蜂走了,它留在我拇指上的,是一根蜂針。蜂針不長,很細,附著白色的絮狀物,我把它拔了出來。別看這只蜜蜂了無生氣的樣子,它的能量實在是大。我的拇指頃刻間腫脹起來,而且疼痛難忍。我懊惱極了,蜜蜂一定以為我要置它于死地,才使出它的殺手锏。
我以為疼痛會像閃電一樣消逝的,然而我錯了。一個小時過去了,兩個小時過去了,到了晚飯的時候,我的拇指仍然錐心刺骨地疼。天剛黑,我便鉆進被窩,想著進入夢鄉了,就會忘記疼痛。然而輾轉著熬到深夜,疼痛非但沒有減弱,反而像漲潮的海水一樣,一浪高過一浪。我不得不從床上爬起,打開燈,察看傷處。我想蜜蜂留在我手指上的蜂針,一定毒素甚劇,而我拔蜂針時,并沒有用鑷子,大約拔得不徹底,于是拿出一根縫衣服的針,劃了根火柴,簡單地給它消了消毒,將針刺向痛處,企圖挑出可能殘存著的蜂針。針進到肉里去了,可是血卻出不來,好像那塊肉成了死肉,讓我駭然。想到冷水可止痛,我便拔了針,進了洗手間,用冷水沖擊拇指。這招兒倒是靈驗,痛感減輕了不少,十幾分鐘后,我回到了床上。然而才躺下,剛剛緩解的疼痛又傲慢地抬頭了,沒辦法,我只得起來。
已經是子夜時分了,如果天氣好,我可以望見窗外的月亮、星星,可以看見山的剪影。然而那天陰天,窗外一團漆黑,什么也看不見。人的心真是奇怪,越是看不見什么,卻越是想看。我將臉貼在玻璃窗上,瞪大眼睛,然而黑夜就是黑夜,它毫不含糊地將白日我所見的景致都抹殺掉了。我盼望著山下會突然閃現出打魚人的漁火,或是堤壩上有汽車駛過,那樣,就會有光明劃破這黑暗。然而沒有,我的眼前仍然是沉沉的無邊的暗夜。
我已經很久沒有體味這樣的黑暗了。都市的夜晚,由于燈火的作祟,已沒有黑暗可言了;而在故鄉,我能佇立在夜晚的窗前,也完全是因為月色的誘惑。有誰會欣賞黑暗呢?然而這個傷痛的夜晚,面對著這處子般鮮潤的黑暗,我竟有了一種特別的感動,身上漸漸泛起暖意,有如在冰天雪地中看到了一團火。如今能看到真正的黑暗的地方,又有幾處呢?黑暗在這個不眠的世界上,被人為的光明撕裂得丟了魂魄。其實黑暗是潔凈的,那燈紅酒綠、夜夜笙歌的繁華,褻瀆了圣潔的黑暗。上帝給了我們黑暗,不就是送給了我們夢想的溫床嗎?如果我們放棄夢想,不斷地制造糜爛的光明來驅趕黑暗,那么我們面對的,很可能就是單色調的世界了。
我感激這只勇敢的蜜蜂,它用一場壯烈的犧牲,喚起了我的疼痛感,喚起了我對黑暗的從未有過的柔情。只有這干干凈凈的黑暗,才會迎來清清爽爽的黎明啊。
(選自《遼寧日報》,有刪改)
這篇記敘文的成功之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記敘好似活水源頭,是議論的前提。文章先寫一只小小蜜蜂給自己帶來傷痛,繼而在傷痛之中意外地感受到黑夜的精彩,最后收獲了“黑夜的柔情”,不由生出幾分對“這只勇敢的蜜蜂”的感激。作為一篇記敘文,本文顯然鮮明地突出了文體特點。無論是故事發生的時間還是地點,無論是事件的起因、經過還是結果,均一目了然。尤其是“感受疼痛”與“感慨黑夜”兩個細節,描寫得格外逼真。像“我的拇指頃刻間腫脹起來,而且疼痛難忍”“疼痛非但沒有減弱,反而像漲潮的海水一樣,一浪高過一浪”之類的細節刻畫,將自我的感受展示得淋漓盡致。正是有了這些精彩的生活細節,才有了作家發表感慨或議論的基礎。由此可知,成功的議論往往是建立在精彩的記敘之上的。
2.議論猶如畫龍點睛,是記敘的升華。眾所周知,一篇成功的記敘文,僅僅交代了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還遠遠不夠。如果想探驪得珠,在記敘中展示自我的個性情懷與對生活深入的思考,往往少不了深刻的議論。這種議論雖然筆墨不多,卻猶如畫龍點睛,令文章頓然生色。正如葉圣陶所言,“敘述是議論的基礎,議論是敘述進一步的功夫”。只有在寫作中把這個“功夫”用到家,議論的運用才能得心應手。本文在這方面的表現顯然是成功的。故事進入高潮,當作家隨著疼痛陷入黑夜之時,“黑暗在這個不眠的世界上,被人為的光明撕裂得丟了魂魄”“如果我們放棄夢想,不斷地制造糜爛的光明來驅趕黑暗,那么我們面對的,很可能就是單色調的世界了”之類的議論,真切自然。更值得一說的是,作家并沒有過多地議論,而是點到為止,語言極為簡練。
猶憶初次練字
郭 佳
第一次練習書法的情景最為難忘。它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了我以后的人生道路。
年少的時候,我對書法其實沒有什么興趣。從第一天拿起鋼筆起,我的字就是跟著感覺走,自己認為怎樣好看就怎樣寫。盡管老師的評價不是“橫不平,豎不直”,就是“沒有規矩”,可我依然不放在心上。我想,干嗎非要寫得和書法家一樣啊,寫字要的不就是個性么?
我的這種想法,最終還是被自己打敗了。某個百無聊賴的假期,幾本字帖悄然闖入了我的視野,隱藏在字里行間的巨大魅力,把我深深地震撼了。那哪里是字,分明是流淌的詩,是飄逸的畫。有的粗獷如猛虎,有的柔和如秀發;有的古樸凝重,有的狂放不羈;若自在飛龍,似行云月影……美得讓我驚嘆。那行云流水的作品,洋洋灑灑,看一眼,便足以令人心曠神怡,不由自主地醉在其中。
我一時興致大發,翻出塵封已久的文房四寶,揮毫潑墨。豈料,剛一下筆,氣勢頓時泄去了一半,幾個筆畫痛苦地扭曲在一起。沒關系,一回生二回熟嘛,我自我安慰著,又滿懷自信地舉起筆。天啊,這還敢稱為字嗎?本想龍飛鳳舞,最后只是歪歪斜斜,呆滯無力,真是把自己都嚇著了。哎,也許練習行草可以放松一些。望著那字帖,我深吸了一口氣,輕拈著筆,在紙上揮灑。看架勢,頗具專業水準,但再往紙上一看,不禁大跌眼鏡……我徹底泄氣了,累得有氣無力地癱倒在沙發上。
爸爸回來了,看到我一副狼狽不堪的樣子,好奇地要問個究竟。我氣急敗壞地一丟筆,說:“都是練字惹的禍。”爸爸依舊保持著慣有的微笑,意味深長地說:“還沒學會走,就想學著跑,是要摔跤的啊!”聽了爸爸一席話,我豁然開朗。在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專心致志地練起了“橫平豎直”。
直到如今,我的書法雖然難登大雅之堂,卻也達到了“橫平豎直”的水平。我依然堅持不懈地從基礎練起。我也知道,書法與人生,何嘗不是一個道理:書法,要一筆一畫地練;知識,要一點一滴地學;道路,要一步一步地走。走好每一步,我們的前面,才會迎來海闊天空。
點評 從情節看,從不喜歡書法到愛上寫字,前因后果交代清楚,記敘要素周全。從表達看,有幽默風趣的個性化話語,也有欣賞字帖時的精美表達,顯示了作者不錯的功底。在收尾之時由事及理,用簡潔的議論引發對學習與成長的思考,收到了畫龍點睛的效果。
(作者系全國高考作文研究中心研究員,職稱為高級教師)
(責任編校曾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