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日娜 于棟閣
紫花苜蓿有很多別稱,其中以紫苜蓿最廣為人知。分布范圍十分廣泛,在世界范圍內都有種植作為牧草的記錄。在我國也對這種牧草采取了十分積極的態度,因為其不僅對畜牧業很有價值,還可以作為藥材來使用。研究其形態即可發現,這種植物根部最為粗壯,莖部直立,種子形態為卵型。根據其自然形態再加上文獻中對各類別植物的記錄也能夠粗略推斷出紫花苜蓿喜好較為濕潤的環境。
一、自然屬性分析
紫花苜蓿屬于豆科植物,原產于伊朗等地區。如今在世界各地都有種植或半野生狀態的該類植物存在。紫花苜蓿的根部十分粗壯發達,深深插入泥土中3到6米,深者能達到十米以上。上部高度一般為0.3到1米,莖部挺直,枝葉繁茂。紫花苜蓿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其中富含有膳食纖維能夠補充禽類日常所需,除此之外還含有食用蛋白和多種維生素,能夠供給禽類極具針對性利于其正常成長的物質。并且還具有多重礦物質和各種生物活性成分,這些都決定了其作為牧草能夠提供極大的營養價值,所以在世界各地都存在著紫花苜蓿的身影,研究其適宜的生長環境和氣候條件對畜牧業的發展也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并非我們認為的那樣這種植物在路邊隨便繁殖既能夠健康生長,若非具有適宜的土地環境與溫度濕度等條件,這種植物并不能夠滿足畜民的需要。
二、生理特性分析
紫花苜蓿的返青時間一般為每年的三月份左右,根據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可能會有所差別。在四月中旬將會生長形成分枝,分枝一般會達到二到三個,高度能夠達到0.4-0.6米,花期一般在生成分枝兩個月之后,其花瓣呈紫色,花期簡直持續較長時間,期間植物高度可達到60到100厘米。其果實成熟期位于盛夏時分,此時溫度最高,一般是八月中旬,此后植物依舊會生長一段時間,直到秋季溫度穩定在0度左右時會停止生長,這個時期一般是十月中旬。分析其生長所需要的氣候條件能夠發現,從返青到花期所需要的平均溫度要大于十攝氏度,活動積溫需要接近八百攝氏度。從發芽到開花所需要的時長一般為80-100天,所需要的降水量為90-130毫米,所需要的日照數為600-750小時。
三、生育期氣候條件分析
經過長時間的條件控制分析,紫花苜蓿全生育期為130-160天,期間需要的溫度為0攝氏度以上,積溫兩千到兩千五攝氏度,降水量為三百毫米左右,所需要的日照實數為以前二百小時左右,期間日平均氣溫為10-20攝氏度。
1、發芽至花序形成期,監測表明期間所需要的溫度為十攝氏度左右,積溫七百到八百攝氏度,所需降水量七百毫米,需要的日照數為550-600小時。此期間紫苜蓿成長較為緩慢,需要為根部積累大量的物質。期間體積較小,莖葉等部位面積皆小,故其覆蓋面積很小。這個階段所需要的降水量為全階段中最少的一個時期,該階段共需要半個月左右,占據全部生育時長的百分之三十五左右。
2、從花序期到開花期,此期間的監測數據表明,需要的溫度為零攝氏度以上,積溫需要三百攝氏度以上,降水量為四十毫米左右,日照大約需要一百五十小時,平均氣溫需要十五攝氏度左右。在這個期間植物的生長十分迅速,故其所需的降水量也在增長,其莖葉已經生長較為成熟,面積很大,所以蒸發面積也很大,所以需要及時補充水分。這個階段的耗水量占據全階段的五分之一。
3、花期到籽粒形成,該階段的監測數據表明,期間所需溫度大于零攝氏度,積溫需要一千攝氏度以上,降水量為一百五十毫米左右,日照實數為五百小時以上,該階段日平均氣溫最高,為十七攝氏度左右。此階段植物的耗水量最大,因為植物莖葉等部位已經完全成熟,蒸發過程最為強烈。該階段的時長大概有兩個月,耗水量平均可達120到160毫米,占全部耗水量的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七十。尤其是開花最盛的時期耗水量可以高出平均量的四毫米,是紫花苜蓿耗水的高峰期。此期間綠葉的面積最大,需要加大田間的管理力度,可以采用人工灌溉等方式來對其進行正向干涉。
通過研究發現,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氣候條件適合苜蓿草的生長,尤其是在畜牧發達地區的氣候條件十分適宜該種植物的生長。其所需要的氣候條件在各個階段差異性較為明顯,在發芽期所需降水量很少,到盛開期耗水量達到最高,人工養育過程中需要對其進行合理的干涉,才能夠達到最令人滿意的成長效果。生長期間的平均溫度為十五攝氏度左右,這是我國大部分地區這段時間的平均溫度。
(作者單位:024000內蒙古赤峰市氣象局;024200內蒙古寧城縣氣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