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秋
玉米適應能力較強,用途廣泛,在我國農業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隨著現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種植結構的不斷優化,玉米高效實用種植技術得到應用與推廣,玉米的需求量也大幅度提升,為滿足人們生產生活的廣泛需求,本文分析了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的要點,并提出玉米栽培技術的應用與推廣策略,以期提高玉米產量,助力農業生產與發展。
一、玉米高產種植技術
1、精細整地、優選土地
良好的生長環境是玉米優質高產的重要保障。因此,玉米種植過程中需要優選土地,地塊應滿足平整、通透性好、質地松軟、土層覆蓋深厚的基本要求,為給玉米的生長創造出良好的土壤條件,應做到整體規劃,精細整地,使土壤細碎、壟行標準、墑情適宜,減少重茬。在整理土地期間,為促進玉米根系發展,應保證對土地良好的水源供應,使種植營養和水分均衡。
2、土肥、水的管理
(1)做好測土配方施肥工作,根據土地酸堿度,選擇合適的玉米品種,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測土配方施肥是提高化肥利用率和耕地綜合能力的保障,為積極推廣玉米種植技術,應對其酸堿度進行測量,及時補充各類元素,并根據抽穗期吸收氮、鉀較多,拔節期吸收磷素較多的特性,做好玉米吸收氮素、鉀素、磷素的次序量,完成選種后需要將其中發霉變質的種子篩除,種子純度大大提升。
(2)灌溉。根據玉米生長情況,玉米在生命周期中對水分最敏感、最易受害的時期為大喇叭口期,此時花粉母細胞四分體形成期,這個時期一旦缺水,就會使性器官發育不正常。大喇叭期應盡量加大灌溉量,減少干旱情況,確保玉米產量的提高。在實際進行灌溉過程中,本著節儉用水、科學用水的原則,充分發揮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可采用漫灌方式進行玉米灌溉,以解除各種干旱問題,維持泥土團粒結構;也可采用大型噴灌機組滴灌群,這樣可使作物根系始終處于良好的水分、空氣、營養均衡狀態和環境下,解決了各別地區單位面積灌溉用水量偏大和灌溉效率不高的問題。
3、田間管理
(1)玉米從出苗到拔節這一階段(在播種后的1至2周)為苗期,此階段地上部分生長緩慢,根系生長迅速,為促進根系發育,保障玉米產量,應密切關注玉米的苗期、花粒期、孕穗期的生長狀況,認真做好田間間苗、定苗工作,盡量保證農田低污染,進而保證玉米苗期質量,以連續性和有效性的田間管理活動來提高田間管理的質量和效率。結合間苗、定苗施苗肥,并根據苗情施偏心肥,以促平衡,平均每畝施尿素4至5kg,對個別不耐鹽堿的品種,會出現紫苗和發育緩慢的現象,為避免停止生長,及時噴施葉面肥,增強幼苗生活能力。
(2)田間除草。玉米整個生育期均伴隨著雜草生長,播種初期氣溫較低,玉米前期生長緩慢,雜草長勢迅速,應及時安排化學除草。在作物未出苗前,選用拉索、施田補、玉農思等封閉型除草劑,噴施土壤表,每畝用40%玉農思200g,兌水50kg,并保持好土壤濕潤度,適當加大用水量,除草、除蟲效果良好。
4、玉米常見病害防治
(1)玉米大斑病
①發病特點。玉米大斑病主要為害玉米葉片,發病適溫20至28℃,陰雨天氣系列速度快,發病后會造成玉米葉片枯焦,葉片上生有灰褐色或黃褐色斑,長10cm左右,寬1cm左右。玉米大斑病病原菌在田間殘留病株上越冬,病菌繁殖迅速,借風力傳播,產生的大量分生孢子將成為第二年發病的初侵染源。
②防治措施。可選用良種種植、合理密植等物理防治的方法,也可選用50%可濕性多菌靈500倍,每畝用藥液50至75kg,隔7至10天噴藥一次,進行化學防治。
(2)玉米圓斑病
①發病特點。玉米圓斑病主要危害果穗,病斑一般為褐色斑點,后擴大為圓形大斑,發病后造成果穗變形、腐爛、種子不能發芽等現象,收獲后,遺落在田間的菌絲體均可安全越冬,成為第二年田間發病的初侵染源,產生的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萌發侵入。
②防治措施。選用高抗性品種外,避免從病區調種,玉米吐絲期,用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00g兌水70kg噴灑果穗2次,間隔1周左右。
(3)玉米銹病
①發病特點。玉米銹病病原菌萌發適宜溫度為25℃,高的相對濕度(100%)的夏孢子堆和夏孢子,其主要發生在葉片上,病斑為黃褐色、粉狀形病斑,借助氣流傳播蔓延。
②防治措施。合理施用磷鉀肥,少用氮肥;化學防治時,可用20%粉銹寧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噴霧防治,發病重每隔1周重新噴施1次。
二、玉米栽培技術的推廣與應用
1、加強技術推廣,建立科學的玉米栽培技術推廣機制
玉米栽培新技術的推廣可提升玉米的產量,保障了我國糧食儲備和糧食需求。為此,發揮農業部門的綜合協調水平與作用,制定合理的技術推廣計劃,科學種植,做好基層玉米栽培技術宣傳與實地技術指導,大力支持農業企業和科研部門之間的合作,及時解決栽培技術問題。
2、強調技術推廣與創新
加大科研部門對玉米種植新技術的研發力度,建立創新推廣機制,積極勘察和研究當地地域結構、土壤狀況和在不同氣候條件下玉米品種表現出的各種性狀,結合當地農民的種植經驗,研發適合各個區域氣候特點的玉米高產種植技術,推動玉米栽培新技術的發展。
3、發揮基層農業服務組織作用
目前,很多地區玉米栽培與推廣方式單一,下鄉技術指導面對現代科技發展迅速,已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在人員數據分配和效率發揮等方面,均制約著玉米種植技術的應用與推廣,為此,各相關農業部門應發揮基層農業服務組織的作用,豐富玉米栽培技術推廣方式,積極引導農民群眾參與新技術推廣,開展玉米栽培技術巡講會,因地制宜,根據不同農戶的文化素質和接受能力,而采取不同的培訓手段,轉變農民群眾種植觀念,或借助媒體與網絡的力量,進行實時技術指導,快速解決問題,提高推廣效率,激發基層干部的工作積極性。
綜上所述,玉米是重要的飼料原料和工業原料,對滿足人們生產生活和國家糧食總產量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應加強技術推廣,建立科學的玉米栽培技術推廣機制,強調技術推廣與創新,發揮基層農業服務組織作用,達到玉米產業標準化、規模化生產,提高玉米技術水平。
(作者單位:152100黑龍江省望奎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