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華
《東京夢華錄》《夢粱錄》等古典民俗文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等詩詞,寄托了古人感念故國、懷念故土的思鄉之情。一般認為,鄉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對家鄉的感情和思念。何人不起故園情?遠離故土的游子、流浪在外的漂泊者、遷徙他鄉的移民,哪個不對自己的家鄉充滿眷戀?鄉愁成為傳統文人抒寫離情別緒的主題之一,中國式鄉愁具有濃厚的文化情懷。
與撰寫于古代王朝鼎革之際的《東京夢華錄》《夢粱錄》等文獻不同,王全營、郅公林主編的《小關風土錄》(大象出版社2019年4月版),有數十位鄉賢參與,如實記錄了小關逝去的風土人情,展示了20世紀70年代前的小關風貌,表達的是新時代的“鄉愁”。
何處是小關
小關村位于河南省西部,隸屬鞏義市,東距鄭州市58公里,西距鞏義市區22公里。地處鄭洛之間的關谷堆,河道的一邊是數十米高的懸崖峭壁,一邊是連綿起伏的土嶺,河岸邊僅有數尺寬小道,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因其相對東面的虎牢關要小,且在山區,故稱山小關,又稱小關,小關村以此得名。20世紀50年代前,為鄭洛之間東西交通要沖。無論商賈行旅,還是部隊行軍,東西往來,皆經此地。
小關是個歷史悠久的古村落。早在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就有古人在這里繁衍生息,漢代已形成村落。因具有交通區位優勢,明清時期成為鞏縣(今鞏義市)東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據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的一通碑文記載:“鞏邑東南三十里筱關,古巨鎮也。”至民國時期,小關鎮有14個自然村,全鎮兩千余人。
時代在發展,小關風貌也幾經變換。20世紀70年代以前,小關河水清澈,物產豐富,民風淳樸。改革開放以來,小關社會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道路變寬,房屋變高,物質生活更加豐富。然而,大變革的浪潮也使小關村的明清一條街、廟宇、牌坊、四合院等古建筑,同全國其他一些地方的古村落一樣,基本上不復存在。青石鋪就的老街、關帝廟前的夜戲、數人合抱的皂角樹、清澈見底的小河……只能出現在小關人的記憶里。
對小關歷史的“述而不作”
關于《小關風土錄》編纂的緣起,該書《整理故實 心憶桑梓 記住鄉愁》一文中作了說明:《小關風土錄》既不是方志,也不是黨史,而是要記錄小關逝去的傳統文化。撰寫宗旨為“社會、經濟、文化、民俗,全面、翔實、準確、客觀”。寫作內容為20世紀70年代前小關歷史上曾經存在的、現在基本上已經消失的、在小關人的大腦中還留有記憶的風土人情,將其如實記錄下來;在寫作上力求做到“真實、生動、鮮活、可愛,見人、見事、見景、見物”,讓讀者閱后如臨其境、如聞其聲。要達到這些高要求,誠屬不易。這一宗旨和要求,可為有意鄉邦文獻者所借鑒。
從內容上來看,厚重的《小關風土錄》為后人保存了了解和研究小關的真實記錄。該書包括小關古村落的回憶性文章28篇,涉及小關老街暨工商業經濟的文章18篇,鄉村教育和民間文化類文章20篇,地方民俗類文章7篇,民間故事8篇。此外,該書還附有被采訪人和口述人的簡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該書還收錄了現尚存世的17通碑的碑文和一方墓志銘,對碑銘詳細作注、譯文,并一一進行點評。透過這些碑銘,不僅為讀者了解小關的歷史風貌提供了便利,也為后人留存了研究明清時期豫西及中原鄉村社會發展演變的一手資料。
撰寫者筆下的小關,彰顯了小關人的社會關懷。通讀全書,雖然作者眾多,但不難發現,每一位作者已將經世情懷融入到《小關風土錄》的“秉筆直書”之中。透過《小關風土錄》,無論是對逝去古村落的憑吊,或是對鄉風民俗的追憶,都體現了小關人的社會關懷意識。在作者的筆下,清凌凌的九曲小河,讓我們感受了農耕時代古風猶存的濃濃鄉情;對百年古槐樹的吟詠,表達了作者對已逝去的古建筑的追思與懷念,也體現了小關人對當代自然生態保護的隱憂;對小關鄉村教育和民間文化的回憶,折射出小關人知道感恩、尊重傳統、不忘先賢的社會美德;對翻身農民最原始的“丟豆子選舉”的記述,體現了人們對風清氣正政治氛圍的懷念情結,并對新時代民主政治建設充滿期待。
從作者隊伍來看,撰寫者有25人之多。雖然經歷各異,記憶也因年代久遠不免略有誤差,但值得欽佩的是,作者多屬古稀老人,有的已是耄耋之年,他們不辭辛苦,撰寫文稿,由衷地表達了對家鄉的深厚感情。
大變局下的新“鄉愁”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一些在鄉村社會風習教化、鄉里公共事務中貢獻力量的鄉紳被譽為“鄉賢”。在古代社會,鄉賢既是鄉村社會的管理者,又是鄉村禮俗的傳承者,他們借助自己的品行、才學、威望,參與鄉村基層社會的治理。這些鄉賢身上閃耀的“鄉賢文化”,是傳統鄉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植鄉土文化的厚重土壤。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今天,重構傳統鄉村文化,需要新時代的“鄉賢”。從該書可以看出,小關數十位古稀老人——不論是從這里走出的社會精英,還是鄉土耕耘者,對自己的家鄉都有著濃厚的感情。他們身上顯現的道德力量可以教化鄉民、溫暖鄉土,這對傳承小關鄉土文化,凝聚小關社會人心,提升小關社會發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在新時代的當下,要讓人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是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基本要求。而“記得住鄉愁”也成為社會治理的重要目標。歲月流逝,因近代社會政治動蕩等影響,反映鄉村社會變遷和鄉賢文化傳承的文獻資料多數蕩然無存,偶有存世者,亦殊不多見。因此,充分挖掘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優良鄉風民俗,對當今建設美好鄉村大有裨益。從這個意義上說,《小關風土錄》的問世,可謂是新時代小關“鄉賢”反哺家鄉、報效桑梓的一道文化盛宴,同時也為有志梳理鄉邦文獻者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范本。
(作者系歷史學博士、上海理工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