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正 陳勇
泰國瀕臨太平洋和印度洋,作為亞洲“四小虎”的泰國,20世紀80年代,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并在90年代中期一躍成為中等收入國家。經濟的快速騰飛和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需求,催生了一批泰國智庫的興起與發展。
智庫組成多樣化
目前,泰國比較活躍和具有較高影響力的智庫有10余家,他們當中有一些是獨立機構,有一些則隸屬于大學。隸屬于大學的智庫成立時間相對較早,其他幾家較知名智庫則大多成立于20世紀80年代之后。就地理分布而言,泰國智庫大多集中于首都曼谷及周邊地區。相比中南半島的其他國家,泰國智庫的總體發展水平較高,不過各智庫的水準也參差不齊,發展潛力相差較大。
泰國發展研究所(TDRI)是一家杰出的民間非營利性智庫,1984年在加拿大國際開發署的資助下創立,辦公地點位于曼谷。該研究所旨在為各種公共部門提供技術分析,幫助其制定政策,促進泰國經濟和社會的長期發展。其研究領域主要包括:國家發展模式、創新、法制與教育改革、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自然資源與環境、能源與基礎設施、宏觀經濟、國際經濟等。研究所規模較大,研究人員及行政輔助員工共計百余名,每年都舉辦年度研討會和各類專題研討會,還定期出版季度研究報告。
公共政策研究所(IPPS)于1985年在泰國社會科學協會的支持下成立,是一個非營利、獨立研究機構。該機構的工作主要分為兩類:一是通過政策分析,促進公共信息傳播與重要公共政策問題的討論,加強公職人員、議員、學者、民間社會組織及公眾之間的理解與合作;二是通過政治教育,提升民眾的主人公意識,促進參與式民主的發展。為此,該研究所經常舉辦各類政策論壇、研討會,針對目標群體開展免費培訓;每月出版通訊,出版了《泰國青年公民》等一批普及書籍;同時,研究所每周推出電臺節目,圍繞社會熱點問題進行解讀。
泰國環境研究所(TEI)1993年成立于曼谷附近的暖武里府。該研究所堅信“伙伴關系是實現可持續發展和高品質生活的最有效方式”,提倡采用參與式方法來共同承擔環境責任。其主要使命包括:提高相關部門促進資源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為國家環境政策與戰略提供建議,服務知識創新和環境標準,傳播和推廣環境知識等。泰國研究所主要關注氣候變化、能源、宜居城市、消費與生產可持續發展、減少污染、環境教育等議題,定期出版《綠色社會》《綠色企業》等刊物。
人與森林研究中心(RECOFTC)的前身是亞太社區林業培訓中心,1987年在聯合國糧農組織、瑞士政府及泰國農業大學的共同推動下成立,總部位于曼谷,在柬埔寨、印尼、老撾、緬甸、越南、尼泊爾設有分支機構。該中心秉持一種理念,即當地人民是森林及其景觀的最佳管理者與最佳創作者,其使命是培養當地人民應用可持續方式管理森林的能力。該機構每年主辦亞太地區人與森林論壇,定期出版年度報告、政策簡報及各類森林治理書籍,積極開展各類農林培訓。
泰國國家發展管理研究院(NIDA)成立于1966年,被稱為“泰國公務員的搖籃”,是國家培養中高級公務員和高層次行政管理及政策研究人才的重要基地。作為泰國最具影響力的社科研究機構,該院下設公共事務改革與評估研究中心、生活質量發展與指數研究中心、經濟增長與社會不平等研究中心、老齡化研究中心等十余家機構;研究院所屬的民意調查機構在泰國享有盛譽。研究院定期出版《NIDA經濟評論》《公共行政學報》《工商管理》等各類雜志十余種,每季度就經濟增長、通貨膨脹、匯率等發布宏觀經濟預測。
泰國能源環境資源開發中心(CEERD)設在曼谷,旨在傳播能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理念,推廣已有國際經驗,圍繞能源環境開展培訓與研究,加強亞太國家能源環境規劃與政策制定方面的能力。該機構與歐盟、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組織合作密切,目前已被泰國能源部認可為東盟能源中心(ACE)網絡的正式成員,其推出的能源環境數據庫管理軟件、能源需求與長期預測模型已被亞太20多個國家的能源研究機構所采用。
瑪希隆大學人口與社會研究所(IPSR)成立于1971年,是亞洲最好的人口研究和培訓中心之一。該機構主要從事人口變遷、老齡化、環境與健康等問題的研究,通過學術研究、人才培養和培訓、專業咨詢、成果傳播等活動,促進泰國和周邊國家人民生活質量改善。2006年,研究所被國家高等教育委員會評為泰國社會科學研究機構之首。該機構定期舉辦年度研討會,開展人口與健康培訓,定期出版《泰國人口》《人口與社會研究》《人口與發展通訊》,發布《瑪希隆人口公報》《泰國健康報告》及《泰國老年人口形勢報告》等。
朱拉隆功大學亞洲研究所(IAS)于1967年成立,曾隸屬于該校政治學院,1985成為校屬獨立機構。該研究所集研究、教學、服務于一體,其成立旨在促進亞洲問題研究的學術繁榮,提升公眾對亞洲事務的興趣,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泰國與亞洲其他國家。該機構重視學術出版,設有出版基金,定期出版的《亞洲評論》《亞洲研究通訊》《亞洲年鑒》等已經成為學術界研究亞洲問題的重要文獻資料。
注重自身能力建設
泰國智庫十分關注社會可持續發展問題。縱觀泰國具有影響力的智庫,其研究方向主要聚焦于環境、教育、能源、森林、人口、社會保障、國家發展模式等問題。他們通過提供咨政服務、出版研究報告和普及讀物、人員培訓、媒體傳播等形式,培養民眾的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意識,影響政府公共決策,幫助國家改善環境和社會治理效能。如泰國環境研究所協助中央政府制定《城市環境發展規劃》《泰國自然資源與環境發展規劃(1997—2016)》《泰國與日本綠色伙伴合作總體規劃》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提出“宜居城市”的評價指標與評估體系,推動泰國“宜居城市”建設;同時,該智庫一直致力于將自然資源和環境知識融入泰國的正規教育,通過與泰國1000所學校合作,引導超過5萬名學生和教師參與環保課程學習。
一些較為成熟的泰國智庫還建立了現代治理體制。這些智庫的最高決策機構為理事會(董事會),負責選任智庫負責人、確定智庫的發展規劃與研究方向、籌集運作資金。他們多采取扁平化的組織結構,機構設置包括學術研究與行政管理兩大部分,相互間分工明確,運行效率較高。例如,泰國發展研究所內設信托委員會和董事會,下設10余個研究部門或小組,同時還設有所長辦公室,人力資源、財務、信息傳播、出版、圖書館等管理和行政輔助部門。
泰國智庫經費來源多元化,具體包括政府撥款、國內外機構或基金援助、企業贊助、高校投入、社會捐贈等。泰國發展研究所的經費主要來自泰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委員會、技術與經濟合作部、加拿大國際開發署、美國國際開發署等,與此同時,該智庫還接受大量企業捐贈。人與森林研究中心的經費贊助者包括瑞士發展與合作署,瑞典國際開發合作署,泰國王室、政府,以及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等。瑪希隆大學人口與社會研究所的運作資金則主要來自于高校固定投入和社會捐贈。
高校智庫在泰國智庫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許多泰國智庫隸屬于著名高校,強勢研究領域與高校優勢資源互為倚重、互促發展。成立于1917年的朱拉隆功大學,是泰國頂尖學府之一,被尊為“全國最有威望的大學”。該大學目前設有14個研究所,其中不乏亞洲研究所、環境研究所、泰國研究所等重要智庫。瑪希隆大學、法政大學、農業大學、泰國國家發展管理研究院等著名研究型大學也都內設多家知名研究機構。這些高校智庫依托學校資源,擁有多學科交叉研究優勢、大量高素質人才、便利的國際學術交流機會及充裕的經費支持,具備開展長期持續研究的有利條件,有助于產出高水平研究成果。高校智庫的研究報告的發布與應用,也有助于學校優勢學科的強化和成果的快速轉化,進一步擴大了學校的影響力。
泰國智庫也重視國際化和傳播能力建設。泰國智庫與國際機構合作密切,經常舉辦國際性會議,承接大量國際組織或外國政府、企業委托項目,在亞洲地區的環境、能源、人口、森林等研究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如瑪希隆大學人口與社會研究所是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聯合國人口基金、世界衛生組織、澳大利亞國際開發署等機構的重要合作伙伴;泰國能源環境資源開發中心則通過承擔亞洲開發銀行、歐盟委員會、國際能源組織、國際原子能組織及法國、芬蘭等國際組織或國家的委托項目,來擴大國際影響力。泰國智庫還重視傳播平臺體系建設,除了與政府部門保持密切溝通、定期出版研究成果、舉辦論壇外,也常常借助網絡社交媒體、電視、報紙等渠道傳播智庫聲音。一些國際化水平較高的智庫,還建有英文網站,定期出版英文研究報告、書籍、期刊等。
作為發展中國家,泰國智庫建設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除了少數杰出智庫外,大多數泰國智庫的個體規模較小,缺少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智庫領軍人才,對社會輿論導向的影響力較弱,泰國政府決策對于智庫的依賴程度不深。此外,一些泰國智庫大量接受國外組織的經費贊助,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自身的獨立性。
(作者單位:華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