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劍梅
學校放暑假,其實是工業化、城市化的產物。
據美國媒體介紹,19世紀的美國學校大多根據農忙時間,夏天上課而在春秋兩季放假。19世紀末20世紀初,伴隨城市化進程,美國學校假期才統一改在夏季,據說這既與歐洲社會的“消夏”傳統有關,也與現代工業城市的夏季“熱島效應”頗有關系,那個年代還沒有發明空調。
19世紀的美國人還有另一種觀念,認為大腦也是肌肉,持續緊張或過度使用會造成傷害,仍在發育的兒童尤其有必要中斷一段時間的學習。
美國學生據說擁有世界上最長的暑假——大約104天。在美國東北部多數州,暑假常從6月初放到9月初,在南部和西部多數州,則從5月下旬放到8月下旬,總之持續兩到三個月是常態。
對比中美兩國小學生和初中生的暑假生活內容,若就較為普遍和突出的社會現象而論,如果說中國城市孩子不是在上針對校內功課“超前提高”的輔導班,就是在去上這類輔導班的路上;那么也可以說,美國城市孩子不是待在戶外營地,就是在去戶外營地的路上。夏令營本身就起源于美國,已有近160年的歷史。每到夏季,美國各地數以百萬計的兒童就會收拾背包前往各種營地。性價比高的營地,早在暑假來臨數月前就被搶報一空。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美國夏令營行業長盛不衰、規模龐大。根據成立于1910年的美國營地協會(The American Camp Association)網站發布的統計數據,2017年美國有超過1.4萬個營地,接待逾1400萬兒童和成年人。成千上萬“90后”中國城市孩子都有背著書包上課外班的經歷,而美國中產家庭的孩子則普遍擁有和小伙伴一起夏季露營遠足的童年記憶。
國內近年流行的夏令營,雖然字面上系從英文直譯,但理念、內容等迥異于美國傳統的夏令營。許多國內的夏令營不僅商業性強,而且往往迎合家長心理,強調精英意識,充斥著名校一日游等走馬觀花的旅游活動,活動場所也主要在城市,住宿則在旅館,而不是野外帳篷或小木屋。雖說這些年,美國也出現不少以藝術、音樂、編程、語言學習甚至減肥等為主題的“新型夏令營”,但以體育技能和戶外活動為主的傳統夏令營仍居主流。IBISWorld公司的美國夏令營市場調研報告甚至根本沒納入這些“新型夏令營”,而是把美國夏令營分為以下五大類型:體育運動營;團隊合作營(teambuilding,直譯是團隊建設);社區服務營;農場、牧場或園藝營;荒野營地。
其中,荒野營地可以說最具美國歷史特色,也最能體現美國夏令營的初心:利用暑假,讓孩子們擺脫城市,投入大自然懷抱,從事“勤奮和健康的游戲”,培養親近自然的精神。在對美國兒童教育理念產生深遠影響的霍爾等美國教育家看來,鄉村生活更有利于兒童身心和品格養成,而城市化和工業化卻有著讓孩子“死于室內生活”的危險。兒童天性“野蠻”,內心涌動著對荒野的激情,攀爬、徒步、捕魚、游泳、劃獨木舟等孩子喜愛的活動,均是對遠古人類生活的復演。因此不僅應讓兒童擁有充足的閑暇時間,也有必要為他們的健康成長而“制造荒野”。值得一提的是,美國荒野營地發展到今天,有不少實際屬于天價夏令營,幾周費用動輒上萬美元。很多美國富豪把子女送入這些營地,除了親近自然,也為了鍛煉他們的獨立生活技能。
當然,漫長夏天不可能都在戶外營地度過。8月是美國“休假月”,也是美國家庭“親子旅行”高峰季。暑假更是美國學生進行大量課外閱讀的黃金時間段,很多學校和媒體會開列不同年級學生的暑假書單,圖書館也會推出有獎閱讀活動,比如借書若干本之后贈送餐券和公園門票等。至于博物館、音樂廳等文化機構面向兒童的暑期活動更是豐富多彩。公立中學附設的游泳館也不會關門,游泳向來是美國孩子的暑期熱門項目。
需要指出的是,美國高中生的暑假生活,與小學生和初中生又有很大不同。一方面,進入青春期的美國孩子,對暑期安排的自主意識更強;另一方面,至少從升入高中的第二年起,就需要為申請大學作準備。暑假期間,很多美國高中生會從事志愿服務(高中階段的義工記錄是美國學生申請大學簡歷的重要內容);選修計學分的高中課程和大學夏校課程;實地探訪心儀高校。大約40%的16~19歲美國青少年會在暑假打工以積攢大學學費。由于美國年滿16歲便可考駕照,很多美國高中生會趁暑假學車。此外,一些學區會針對成績較差的學生開設SAT或某些課程的補習班,收費頗低但次數有限,學生自愿報名。
凡事有利就有弊。暑假時間長,也讓眾多美國家長和教育界人士感到煩惱。對學校來說,較為突出的問題是“暑期滑坡”,意指新學年開學時,很多學生已經忘記上學期學習的內容,老師不得不花幾周時間重復舊知識點,造成學習效率的損耗。家有小學生而父母都全職工作的美國家庭,則需要解決誰來照料暑期孩子飲食和生活的問題。很多美國中產家庭也為夏令營等兒童暑期活動費用逐年上漲而叫苦不迭。
而在美國社會學家看來,漫長暑假帶來的最大問題是教育機會更加不平等。不論夏令營、夏校還是校際暑期交流項目,主要受益者是有能力負擔的美國中產和富裕家庭。盡管美國夏令營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美國44%的夏令營為殘疾人提供專門課程,逾九成夏令營為貧困家庭兒童提供某種形式的經濟援助,但對貧困家庭來說,光是長達兩三個月的暑假期間孩子不能吃上學校的免費午餐,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美國一些研究表明,暑假過后的測試中,美國經濟收入較高家庭學生閱讀能力普遍有所提高,而貧困家庭的學生閱讀能力卻略有下降。這種影響是逐年累積的,越到高年級,教育差距便拉得越大。
人生路,不是短跑也不是馬拉松,在起跑線上搶跑,未必就能成為人生贏家。在美國,雖說不同年齡段、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度暑假方式各不相同,但重視運動、讀書、親近自然、“超前提高”的課外輔導班沒有市場,是比較普遍的共性,其背后的理念和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值得思考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