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韻
陽春三月,志愿花開。
在車站、街頭、社區、公園,越來越多的志愿者參與社會治理、共倡文明新風;在脫貧攻堅的鄉村、偏遠地區的學校、高原之上的福利機構,千千萬萬的志愿者用愛心堅守,為困難人群送去溫暖和服務。
根植于“樂善好施、慈善互助、友善服務”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和改革開放社會大背景,中國志愿服務經歷了“民間探索、團青推動、多元發展、黨政統籌、社會協同”的發展階段,如今已成為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和廣大志愿者奉獻愛心的重要渠道。
2017年12月1日,《志愿服務條例》正式實施,為我國志愿服務事業健康發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法治保障。截至2018年年底,中國注冊志愿者人數突破1億人,全國標識志愿服務組織1.2萬個,記錄志愿服務時間超過12億小時,“志愿中國”蔚然成風。更讓廣大志愿者倍感振奮的是,今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考察時點贊社區志愿者:“你們所做的事業會載入史冊?!?/p>
志愿性、無償性、公益性、組織性是志愿工作的四大特征。秉承“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在物欲橫流、精致利己主義者盛行時,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既“助人”亦“自助”;既“樂人”也“樂己”,為社會奉獻光與愛。志愿者關愛他人的同時也需更多關注,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為志愿服務搭建更優平臺,更好地發揮志愿服務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
志愿人人,人人志愿。正如一首歌中唱道: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朋友,以志愿名義行動吧!
【責編/吳秋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