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紅丹
(常州鐵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常州 213011)
如圖1所示,A→D為斜線換擋,在進行2擋到3擋急速斜線換擋的時候,變速箱內部選擋回復機構響應時間不夠,操縱桿出現卡滯現象從而降低換擋速度,影響整個變速箱的換擋品質。
A→B→C→D為折線換擋,2擋先退到空擋,接著在空擋狀態下回到3、4擋位置,最后進三擋,變速箱內部選擋回復機構有足夠的響應時間,換擋過程順暢但整體速度較慢。

圖1 斜線換擋、折線換擋示意圖
操縱桿通過一套拉索機構與變速箱內部的選換擋機構連接,操縱桿工作時其實是控制變速箱選換擋機構的運動,其中選換擋凸輪的運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變速箱的選換擋品質。操縱桿與選換擋凸輪在結構上都有一個“王”字形的運動軌道,要保證換擋過程流暢,必須使操縱桿和凸輪的運動保持同步,如圖2所示。

圖2 操縱桿與選換擋凸輪運動軌跡
A→B→C→D:折線換擋操縱桿軌跡 a→b→c→d:折線換擋選換擋限位銷相對凸輪運動軌跡
A→D:斜線換擋操縱桿軌跡 a→d:斜線換擋選換擋限位銷相對凸輪運動軌跡
綜合所有用戶操作習慣相對于本文而言存在以下三種情況:
(1)折線換擋:操縱桿運動軌跡為A→B→C→D,操作桿帶動凸輪運動,選換擋限位銷相對凸輪的運動軌跡為a→b→c→d,操縱桿與凸輪的運動保持同步,換擋過程無異常發生,如圖2。
(2)低速斜線換擋:操縱桿運動軌跡為A→D,選換擋限位銷相對凸輪的運動軌跡為a→d,此時操縱桿與凸輪的運動也能保持同步,換擋過程無異常發生,如圖2。
(3)急速斜線換擋:換擋速度過快,凸輪的響應時間不夠,其運動滯后于操縱桿,操縱桿從A點運動到B點時,選換擋限位銷相對凸輪的運動軌跡為a→b,選換擋限位銷在b點與凸輪“王”字槽邊緣發生碰撞,于是出現了換擋卡滯現象,如圖3所示。

圖3 急速斜線換擋
總結以上3種情況得出以下結果:無論是折線換擋還是低速斜線換擋,選換擋定位套筒提供給凸輪的力都有足夠的作用時間,使凸輪產生與操縱桿近似同步的運動;急速斜線換擋時,選換擋定位套筒提供給凸輪的力雖然與以上的兩種情況大小一樣,但是作用時間大大小于以上兩種情況,導致凸輪還沒運動在指定位置時,選換擋限位銷已經運動到位,圖3中的b點(而非B點),產生干涉。
綜合以上分析,產生干涉的主要原因有兩點:回復力偏小;作用時間太短。對于變速箱而言,能調整的只有回復力的大小,作用時間取決于用戶手速的快慢。而回復力的大小直接決定了凸輪的響應時間,也就是回復力越大,凸輪在其作用下得到的加速度越大,運動更快,回復時間越短,產生干涉的幾率越低。
下面我們來分析回復力的具體數據,在本項目操作機構中,選換擋定位套筒為凸輪提供回位力FR,如圖4所示。

圖4 凸輪回復力示意圖
其中:F—套筒彈簧力,F=k(x0+x),對于本項目使用的套筒,彈簧剛度k=10N/mm,鋼球位于1/2擋時F=118N;
N—套筒鋼球作用在凸輪斜面上的法向壓力,N=Fcosα=118×cos12.5°=115.2N;
f1—套筒鋼球與凸輪斜面之間的滾動摩擦力,f1=μN,μ 為滾動摩擦系數,μ=0.01,f1=0.01x115.2=1.152N;
f2—選換擋軸受到的軸承摩擦力,f2=Fμ=118×0.01=1.18N;
f3—選換擋軸受到的油封摩擦力,f3=πdF0,d為選換擋軸直徑16mm,F0為軸圓周單位長度的摩擦力,這里取較大值0.5N/cm,則f3=3.14×1.6×0.5=2.512N;
G—選換擋軸總成重力,G=mg=1.35×9.8=13.23 N。
凸輪受到的回復力FR為:FR=Nsinα-f1cosα-f2f3-G=115.2×sin12.5°-1.152×cos12.5°-1.18-2.512-13.23=6.89N
以上計算顯示,式中f1、f2、和f3的大小已經取為最大值,回復力依然可以克服系統重力使凸輪回位,所以還是作用時間太短引起的卡滯,與本文之前的理論推測一致。基于前文分析,要克服急速斜線換擋時產生的卡滯現象就需要將凸輪回復力FR調大。
通過加大圖4中α的角度,套筒壓縮量加大,對凸輪的壓力F加大,同時該壓力F經過斜面作用對凸輪產生的在豎直方向上的分力也將變大。
現今,將α增大至16°,則F增大至122N,代入以上公式,得FR’=14.24N
理論計算所得,將α調至16°,定位套筒在1/2擋位置對凸輪產生的回復力將提高一倍多,大大提高凸輪的回位速度,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急速斜線換擋卡滯的現象。
通過零件試制,α為16°的凸輪在整車試驗和后續裝車上表現良好,急速斜線換擋再也無卡滯現象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