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 夏雨
摘要:被譽為“阿勒泰的吟唱精靈”的李娟,用自然素凈的文字記錄了在阿勒泰地區度過的美好時光以及當地的風土人情。其細膩、質樸的文筆雖然主要描述的是個人的生活,但也穿插表達了對阿勒泰地區優美的自然風光和善良、勤勞、樂觀、樸實的當地人民的贊美。除此之外,散文當中還包含了豐富的生態內涵,讓讀者在分享美好的生命體驗之余更對生態問題有了清醒的認識和理性的思考。
關鍵詞:李娟;“阿勒泰系列”散文;生態批評
“生態批評是在生態主義、特別是生態整體主義思想指導下探討文學與自然之關系的文學批評。它主要揭示文學作品所蘊含的生態思想,揭示文學作品所反映出來的生態危機之思想文化根源,同時也要探索文學的生態審美及其藝術表現?!崩罹暝谛陆⒗仗┑貐^生活,新疆有獨特的自然環境,阿勒泰地區又有最為原生態的戈壁和草原以及游牧民族,所以創作背景和創作環境都是新疆阿勒泰的李娟,散文中包含了豐富的生態思想。所以本文將從生態批評的角度分自然之美、人格之美、復魅、游牧文明的生存危機這四個方面來探究“阿勒泰系列”散文中的生態思想。
一、自然之美
在中國文學史上,有無數詩人詠贊自然之美,例如李白因喜愛剡中景色所作:“竹色溪下綠,荷花鏡里香”;又如陸游詩:“瓦屋螺青披霧來,錦江鴨綠抱山來”。而文學理論中的“感應論”與“移情論”、“虛靜論”與“境界說”,也都與自然之美有關。然而盡管如此,自然之美仍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只要作家走入大自然的懷抱,總會情不自禁的開始創作,古往今來的作家們如此,李娟亦是如此:“那時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都揮之不去,便慢慢寫了出來。如果說其中也有幾篇漂亮文字,那倒不是我寫得有多好,而是出于我所描述的對象自身的美好?!?/p>
她情不自禁的開始用純粹、清新的文字描寫大自然的美麗:“當然,虞美人也有紅色的,搖晃著細長柔美的莖,充滿暗示地閃爍在河邊草地上;森林邊陰涼之處的野牡丹也是深紅色的,大朵大朵簇擁在枝頭?!?“站在緩坡中央,站在深埋過膝蓋的草叢里,越過視野下方那片紅花王國,朝山谷對面的碧綠山坡遙望,那里靜靜地停著一座白色氈房。在視野左方,積雪的山峰閃閃發光?!?“四周叢林深密,又寬又淺的河水在叢林里流淌,又像是在一個秘密里流淌,這個秘密里面充滿了寂靜和音樂……河心的大石頭白白凈凈、平平坦坦?!边@些清新、靈動的文字,讓人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五彩繽紛和風景如畫。
李娟書寫的自然之美雖然有著主觀、個人甚至美化的成分,但卻具有普遍可傳達性。它讓每一位深受環境污染之害的讀者都對良好的生態環境產生了向往之情,由此而審視自身所處的環境和文明便顯得十分迫切和必要,這就為生態文明建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誠如彭峰先生所言:“沒有那么瘋狂的人能夠無視自然美的存在?!碑斎藗冮_始用區別于工具理性的目光來評判周圍的世界,對工具理性產生懷疑,并且對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甚至對整個人類文明的理性方向進行批判的時候,自然之美便有了重要的意義。
“自啟蒙運動以來,遠古神話就走上了背運。三百年來,神話,以及神話賴以產生的神話思維,受到了科學思想的徹底清算?!边@種清算的直接后果,就是人們越來越依賴科技,而科技則更多的被運用于征服自然。為了扭轉這種態勢,許多學者試圖通過“世界(時代)的復魅”來讓人們重新思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文學創作中大量涌現的神話敘事和神秘敘述就是其具體體現之一。而李娟關于阿勒泰的書寫就是一種關于“復魅”言說。
李娟將自己的內心情感、極具個性的審美眼光傾注于事間萬物,所以在李娟的筆下,萬物皆有靈性,如具有靈性的木耳:“它們是森林里最神秘最敏感的耳朵,它總是會比你先聽到什么聲音,它總是會比你更多地知道些什么”;可愛的小花:“草叢上還淡淡地開放著一些小花,近近地。驚奇地看著你?!?還有溫柔的雪花:“雪下得如此平靜,好像它什么都不知道似的。好像它在一邊下,一邊思考、冥想。在想好之前,絕不愿驚動人似的。”而對這些被賦予了獨立意志的自然萬物,李娟用一種善意平等的眼光看待它們,并且懷著敬畏和尊崇之感。她希望通過“復魅”的描寫方式,使人們敬畏生命、尊重自然、愛護自然。
對具有神秘特質的“復魅”現象的描繪,即對自然的強大和神秘的刻畫,是為了使偏激的現代人類能夠在自然面前保持必要的謙遜之態。這種對原始思維方式的重新發現,具有改變人們思維、認識方式的作用,能夠為瀕臨險境的自然生態做出一定的貢獻。李娟的創作亦有此類意義。
二、人格之美
與現代都市迥然不同的生態環境孕育出了具有獨特人格魅力的草原文化人格美,而在散文中多處刻畫游牧民族的人格美則體現出了李娟深切的人文生態關懷。
游牧民族在馬背上常年獨自顛簸,看似散漫,實則浪漫:他們會經常舉辦舞會,喜歡彈冬不拉(雙弦琴)、拉手風琴,喜歡喝酒、唱歌和跳舞;并且熱衷于舉辦以阿肯(哈薩克民間歌手、詩人)彈唱表演為主的彈唱會,一舉辦就是好幾天,非常的歡樂與熱鬧。他們善于用音樂來表達情感,這是他們民族文化人格中非常浪漫的一面。其次游牧民族十分熱情好客:常常舉行的宴席,準備的食物大多慷慨而豐盛,場場令客人盡興盡歡,難以忘懷;并且在古爾邦節還會常常盛情邀請人們去家里過節,節日之后,未去拜訪的人家還會主動登門送來一包一包的鮮肉;在自家房子落成的時候,會邀請大家過去吃席,并特意宰一整只羊;在路中偶遇,也會邀請人們去自家參加“拖依”(舞會)。這些都顯示出了游牧民族熱情洋溢、古道熱腸的特點。此外游牧民族還十分敬畏生命。他們敬畏自然,一代代傳承著古老而有益的禮俗:盡量不獵殺野生動物,只食用自己馴養的家畜和自己制作的乳制品,以及這些東西交換而來交換物;在食用動物之前,會做‘巴塔—當地的餐前儀式,即祝福和祈禱?!边@種強烈的生命意識是傳統游牧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牧民文化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人格美使游牧民族具有了獨特的人格魅力。
李娟對游牧民族人格美的關注和認同,也是對現代社會中人們功利、自私和漠視生命等負面意識的深刻反思,所以在鮮明的對照中她的書寫顯示出了積極的現實意義。
三、游牧文明的生存危機
新疆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多種宗教、文化、種族、語言都在這里并存,造就了這里多彩的生活,也豐富了這里美麗的歷史。游牧文明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有過輝煌歷史的文化類型:“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曾把蒙古帝國的疆土遠拓至中西亞地區,并且游牧文明在元、清兩代曾處于強勢的統治地位?!比欢文撩褡逖永m發展了十數個世紀才漸漸凝結起的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傳統,在現代工業文明的沖擊和擠壓下,將要翻到“最后一頁了”。時常游離于現代文明和游牧文明邊緣的李娟也深深感受到了這一點。
現代工業文明的闖入,不但打破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狀態,還帶來了嚴重的生態危機:森林被白的的骷髏架子似的新樓替代了;人們瘋狂的采木耳、挖黨參,挖蟲草,挖石榴石,不顧一切的掠奪森林的資源,弄得山腳下、森林邊處處草翻泥涌,四處狼藉;瘋狂采集木耳導致了大規模的瘟疫,瘟疫又導致了大批牛羊的死亡;河邊的樹林里堆滿了以塑料制品為主的垃圾。而正如作家張承志所說:“游牧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有賴于培養它的環境存在,如果環境改變,依附于這種環境之上的文化也就會自然而然地逐步消失”。在生態危機之后緊隨而來的便是人文生態危機。李娟筆下的人們便面臨著這種漸漸顯現的人文生態危機:那些賣木耳的牧人們,已經忘記了哈薩克民族不參與買賣而只熱情待客的傳統禮俗;開始定居的人們也刻意忽視了固定地方放牧草場會退化、沙化的后果;阿瑪克家的小兒子在進城之后便“學壞了”,小小年紀便穿著西裝領著女朋友回家炫耀。但是也仍有很多人在努力傳承著傳統:在彈唱會上騎馬架鷹的哈薩克老獵人,仍守護著獵人與鷹之間的古老感人的關系;一部分已定居的人們到了夏天仍會攜家帶口,趕著不多的牲畜去夏牧場生活一段時間;很多哈薩克族女性們依舊喜愛穿戴傳統民族服飾。就像《孩子們》當中所描述的:“千百年來傳統的生活和勞動方式固然在短短的幾十年中就已經接受了改變,但隨之面臨的,將會有一個更為漫長,更為艱難的過渡期,從具體生活到心靈世界點滴適應、緩緩想通的過渡期。我想,這恐怕不僅僅出于對自然與生俱來的依戀吧?”這個從物質外層到制度中層(習俗)最后到文化心理層(精神)的過程,將會是一個漫長而又艱難的過程。
俄羅斯作家列昂諾夫認為作家和世界之間是相互關聯的,作家的責任就在于科學的預測事物的發生和結果,并且由此提出許多問題。從這一角度說,李娟把筆觸伸向游牧文明所遭遇的危機問題,顯示的正是一個作家的時代的良心和社會的良心。面對工業文明對游牧民族從生活方式、行為方式的改變再到文化傳統的改變,李娟深感惋惜,同時表達出了一種無可奈何的思想感情。但是對于游牧文明的生存危機,我們絕不能無所作為,任其發展,而應該盡其所能的讓其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保持獨特價值、發揮重要作用。
李娟用自然純粹、清新脫俗的文字和“非虛構”的寫作方式,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美麗、真實、可愛和令人向往的阿勒泰。在她的筆下,人們過著簡單、平靜并不乏快樂的生活。從生態批評的角度研究李娟的“阿勒泰系列”散文,我們收獲的不僅僅是生活的詩意和平靜的心態,還有精神上的提升。文學藝術在救治自身的同時將救治世界,在完善世界的同時將完善自身,李娟的創作正體現了這一點。未來的社會應當“從人類的根源處萌發出新的世界”,根源便是最初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那個自由而美麗的天地:人類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而文學將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并產生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