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宇軒 馬安平
摘要:荒島文學是英國文學發展史上的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威廉·戈爾丁的《蠅王》是荒島文學發展史上的一種特立獨行的存在,它對荒島文學的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本文對荒島文學的成因、起源和發展進行了描述,總結出傳統荒島文學的特點荒島文學的特征,大致是三個部分:主人公意外流落荒島,主人公克服各種困難在荒島上生存下來,最后得救回到文明社會。戈爾丁繼承傳統,再從主題和情節發展的角度來分析《蠅王》對荒島文學的發展。
關鍵詞:荒島文學;《蠅王》;繼承;發展
一、荒島文學的介紹
荒島文學不同于現實主義小說,也和浪漫主義小說不一樣,它在文學發展史上并不是很繁榮。但是,荒島文學又是西方文學發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英國文學當中。英國是一個島國,荒島文學的發展和英國社會各個方面的變化有著很緊密的聯系,因此,隨著應英國社會的不斷段發展,越來越多的荒島文學作品被讀者所接受?;膷u文學是指在海洋上,以一座遠離人類文明的孤島為背景來描寫的文學作品。通常來說,荒島文學的特征大致是三個部分:主人公意外流落荒島,主人公克服各種困難在荒島上生存下來,最后得救回到文明社會。
荒島文學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比如杰弗里·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喬納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記》和丹尼爾·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都是非常著名的荒島文學作品。
荒島文學文學作品的發展存在有著很多因素。環境和歷史因素在荒島文學的形成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地理環境上分析,英國是一個島國,四周環海。正是這種地理環境,從而影響了英國的民族特性。主要依靠船只來對外進行交流,所以對海洋的探索慢慢的成為這個民族的天然屬性。第二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英國獨特的歷史發展道路為荒島文學的成功發展提供了養分。這一時期英國開始對外實行殖民統治。到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的不斷崛起,與此同時商業交流和海上貿易也在不斷擴大。再到后來的工業革命不僅技術不斷革新,而且也產生了一些新的資本價值觀,這就導致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們不斷對財富的追求。所以我們不難得出荒島文學在那時已經被普遍接受,并且這個領域也越來越受作家們的追捧。
二、威廉·戈爾丁和他的《蠅王》
威廉·戈爾丁(William Golding)是一位英國小說家,詩人,1983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他的第一本小說《蠅王》(1954年)突出了他一直不停探討的主題:人類天生的野蠻與文明的理性的斗爭。這部小說也奠定了戈爾丁的世界聲譽。標題“蠅王”也就是“蒼蠅之王”來源于希伯來語“Baalzebub”,在《圣經》中,“Baal”被成為“萬惡之源”,而至英語中,“蠅王”是糞便等污穢之物,因此也就象征著丑惡。故事發生于未來第三次世界大戰中的一場核戰爭中,一群六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撤退途中因飛機失事被困在一座荒島上。在持有海螺的拉爾夫在豬崽子和西蒙的幫助下成為孩子們首領,帶領孩子們搭建房屋,生火求救。剛開始孩子們共同努力而生存下來,后來由于恐懼所謂的“野獸”,他們分裂成了兩個派別——以拉爾夫為首的民主派和以杰克為首的專制派。后來兩個派別產生了激烈的沖突,大部分孩子喪失了理性變成兇殘的野蠻人,加入了杰克的團體,而堅持理性的孩子則失去了生命。小說最后以成年軍官來島上搜救孩子們而告終。孩子們離開荒島,回到了充滿戰爭的世界。
三、從《蠅王》中看荒島文學的繼承與發展
(一)主題的繼承與發展
在傳統的荒島文學作品當中,所表現的主題都是“邪不勝正”,同時作者也對作品中的人性持樂觀的態度。這些主題在《魯濱遜漂流記》就有所呈現,魯濱遜克服一切艱難險阻,使大自然向他屈服。他在荒島的經驗也正式反映出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的環境——資本的不斷積累和英國對外的殖民擴張。
18世紀和19世紀,樂觀自信始終促進著當時人類文明社會的進步,但是由于20世紀的經濟蕭條和兩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徹底改變了這種樂觀自信的局面。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中,就開始注重反傳統和注重人們的內心世界。在這些作家當中,威廉·戈爾丁的《蠅王》就開始探索人類的本質,并且沒有其他作品能與之相比。
《蠅王》所表現的主題和傳統荒島文學所表現的“邪不勝正”完全相反。在《蠅王》的故事中,孩子們經過短暫的快樂之后,所以的事情都向著壞的方向發展?!靶皠僬钡闹黝}滲透到小說的各個方面直到小說結尾。這也就展現出戈爾丁對人類本質的悲觀態度。這也就展現出戈爾丁對人類本質的悲觀態度。作為一個有著強烈責任感的作家,戈爾丁致力于讓人們了解人性當中的“惡”,要讓人們最終認識到人類的本質,因此他就帶著強烈的情感創作出《蠅王》這篇小說?!断壨酢返谋瘎〗Y尾告訴讀者,邪惡的產生并不是完全有外部客觀事物造成的,更重要的原因是人類內心的黑暗面。
(二)情節的繼承與發展
在傳統的荒島文學作品的模式中。魯濱遜用他卓越的才能擊敗食人族,拯救了一名野人,取名為星期五,并教他適應人類生活,最終一起回到文明社會。
《蠅王》中一群十幾歲的男孩們流落荒島,歷經冒險,最后被獲救??此坪蛡鹘y的荒島文學的發展情節一樣,其實有很大的不同。盡管主人公都是流落荒島,但是他們的行為或最終命運都不相同。以拉爾夫為首的民主派想建立一個民主的社會,這里的情節給讀者似乎是按照傳統的荒島小說情節來寫的,但是戈爾丁并沒有按照傳統的方法,相反的是故事情節開始向反方向發展。在《蠅王》中,孩子們脫離父母的管教,開始失去責任感,他們開始狩獵,逐漸變得野蠻,混亂取代了道德秩序,墮落取代了天真。孩子們的天真爛漫是社會美德的一種體現,因此通過分析小說中孩子們狩獵行為,就能表達出戈爾丁對人類性本惡的探索。
第一次狩獵時,杰克抓到一只野豬,他猶豫了一下,導致野豬掙脫逃跑。這里就反映出來文明依舊制約著他們的行為,但當孩子們脫離成人社會的時間越長,就越難在文明制度中遵守規則。之后,杰克越來越癡迷狩獵,他開始帶上涂滿泥彩的面具,在面具之下徹底的釋放了自我。但始終代表人性善的西蒙,卻被誤當作野獸而死在這群野蠻人的刀下。那些唱詩班的男孩子本應該是天使,現在卻變成野蠻的狩獵者,杰克對西蒙的死毫無愧疚之心,相反他卻變虛偽惡毒。西蒙的死并沒有給孩子們帶來罪惡感,而是加深他們內心深處的邪惡,他們將在內心的黑暗面越走越遠,也為豬崽子的死埋下伏筆。以杰克為首象征著性本惡的孩子們開始掌握主動權,豬崽子的死象征著文明社會的土崩瓦解,代表民主的拉爾夫也成為受害者,變成被追捕的對象。
通過對狩獵描寫,威廉·戈爾丁的目的就是揭露人性當中的黑暗。當人類在失去了道德和法律的約束,內心黑暗的一面就會摧毀善良的一面。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蠅王》中孩子們最終返回的社會和傳統荒島小說主人公所返回的社會是不同的。魯濱遜返回的社會是英國光榮革命后一片祥和繁榮的社會;而男孩們所回到的還是一片戰亂的社會。孩子們在荒島上文明與野蠻的沖突也就是和外面世界戰爭沖突是一樣的,戰爭代表著野蠻,為了得到權利來破壞和平。
從文明社會的建立到它的土崩瓦解和互相殘殺,從原始的荒島到未來的戰爭,威廉·戈爾丁的《蠅王》完全突破了傳統荒島冒險的“三部曲”。
四、總結
荒島文學本意是要表達人的智慧、文明和善良,但是《蠅王》作為一部荒島文學作品與傳統的荒島作品有很多相似之處,戈爾丁借用荒島文學的框架描述了一個悲劇故事,也呈現出來許多新特征:在主題和情節上對人性本惡進行了深度探討,并不是否定人類文明,而是給人們指明方向,給世人警示,要承認人性的邪惡面,表現出對人類的深切關懷,同也要正視民主文明的脆弱面,對戰爭進行反思,關注自然,重視道德關懷,呼吁人們重建信仰,只有這樣人類才能走出危機和困境。這些新的特征正是《蠅王》對荒島文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常文革.人性深處的黑暗——戈爾丁《蠅王》人物形象分析[J].社會科學戰線,2012(4):277-278.
[2]彭艷華.《蠅王》對英國荒島文學的情節與主題發展[J].佳木斯教育學院報,2013(5):164.
[3]姚燕萍.18世紀英國荒島文學繁榮溯源[J].檔案文化,2016(6):123-125.
[4]吳媚.人性之惡與成長失范:《蠅王》的成長維度解讀[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8(3):127-129.
[5]魏穎超.英國荒島文學[M].北京:外語研究出版社,2001.
[6]威廉·戈爾丁.龔志成,譯.《蠅王》.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