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娜輝
摘要:中國意象學說由來已久,不僅在詩歌、水墨畫等方面能夠體現,在室內設計和纖維藝術中也有所融合、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在物質財富得到豐富的同時,更注重的是精神生活的提高。人們需要在緊張的社會生活之余,有一個能夠讓人放松,與人們情感產生共鳴的,引人回味的意象空間。這時傳統“意象”概念所體現出的特有的人文魅力就顯現出來,在中國傳統美學觀念中,意象空間的營造是美學判斷的基礎。將意象有機地融入現代的空間設計和纖維藝術創作中,對于推動傳統文化的再創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設計;意象;融合
一、“意象”概念的起源
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隨著人們物質和精神層面的提高,人們審美意識也應運而生。而傳統的“意象”學說萌芽到成熟又有著漫長沉淀的過程,至今,不論是在中國美學還是哲學范疇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耙庀蟆币辉~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時期劉勰的《文心雕龍·神思篇》一文中:“然后使玄解之宰,尋聲律而定墨;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吧袼肌奔础八囆g構思”,引文中“尋”和“窺”都表明藝術構思的過程是將審美感受轉化為審美意象的創造過程,只有深刻感受文學藝術的魅力,才能使主觀的“心”象化,客觀的“物”意化,讓“心”與“物”融為一體,創作出具有意象境界的文辭。藝術構思是其意象觀的核心。此后,許多學者開始對意象進行分析研究,逐漸形成了中國傳統美學意象觀。其所蘊含的意義既豐富又深刻,是中國古代美學獨具民族特色的歷史積淀。雖說關于“意象”起源的問題眾說紛紜,但究其概念最早起源于《周易》和《莊子》?!吨芤住は翟~上》中有記載“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及“圣人立象以盡意”,說明了“意”和“象”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言”和“意”都可以通過“象”來表現,簡單來說就是借用某種具有特殊意義的符號來來解釋事物存在之內涵,有種以小見大的意味在其中?!吨芤住返摹傲⑾笠员M意”說是切合中國的藝術特征的,同時也為“意象”論的誕生提供了哲學思想基礎,對“意象”的形成起了關鍵性的作用。不僅顯示出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推動了中國傳統美學的發展。[1]
《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著作,該書對于宇宙、人與自然及生命的意義都有詳盡的描述,對于“意”和“象”的見解也最深刻?!肚f子·外物》中說道的笙、蹄之于魚、兔的關系,可以看出笙、蹄、言皆為工具,目標還是魚、兔、意。由此可見莊子重視的是“意”,強調的是思想、是感悟。但這并不能磨滅“象”的重要性,《莊子》的論述中善于“立象以盡意”,但其根本是借其“象”要表達作者的“意”。而王弼的“言以觀象”“象以觀意”的“意象”觀都暗示了,“言”和“象”都是載體,最終目的是“意”的表達。簡介揭示了“立象以盡意”的內在含義?!肚f子》強調的是不執著于“象”,體會“言外之意”。《周易》和《莊子》對于“意”和“象”的描寫都是含蓄且回味無窮的,雖然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但對“意”和“象”的討論,對后世意象學理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3]
二、“意象”與設計的融合
(一)空間設計中的意象融合
室內空間是人類活動最為頻繁的場所,除了滿足現代人們的物質功能,也要重視人們的精神體驗,人們對于一個放松、自由的空間需求越來越高。這與中國傳統美學的概念不謀而合,在中國傳統美學觀念中將意象看作是藝術的本體,通過客觀物象的創作更好的表達作者的主觀情感。而意象與室內設計的融合,則很好的滿足了人們對于精神品質的追求和空間的藝術表現。通過不同的技術和手段創造出更加豐富的空間層次,為空間增添更多的新鮮血液,體現出現代空間設計對于傳統的傳承和創新,為探索空間新型語言符號提供了新思路。
在空間中融合意象并不是簡單外物的堆砌,而是在設計中結合所處空間環境地域、人文等特點進行提煉分析并融入現代設計要素,塑造出有特色的意象語言形式。就好比中國傳統園林空間的塑造就源于對傳統審美觀念和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和運用。藝術家通過對傳統自然、文化、文字等符號的提煉,整合成為具有特色的表現元素,當這些元素符號進入空間時,是從整體環境考慮,通過不同的排列組合產生濃郁的空間意識,在豐富空間層次的同時,融入作者的個人情感,賦予其超越本身界面限制的情景交融的意象空間。
如光影、白墻、翠竹是空間的主要元素,將光作為一種表現符號融入其中,不同時段光線的變化,為空間增添了豐富的層次。純凈的白色,將室內空間所有的元素和材料串聯起來,營造出純凈、優雅的空間氛圍。而竹林背景的塑造,讓人仿佛置身于清新、明朗的自然景色中。使得整個空間空靈且透。傳統園林、白墻、竹林等都是它的靈感來源,結合現代人們的設計理念,將傳統和現代相融合,營造出一個能夠喚起人們內心情感的意象空間。
意象與空間設計的融合更能體現現代人們對于生活品質和精神境界的更高追求,且人作為室內空間活動的主要群體,通過空間活動交流彼此的物質信息,又形成了一種流動的空間語境,達到了一種平衡的狀態,“意”和“象”融合的空間語言形式,賦予了空間更深刻的精神內涵和人文價值。
(二)纖維藝術中的意象融合
20世紀80年代,中國纖維藝術領域開始飛速發展,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纖維藝術家們逐漸意識到中國傳統意象之美,中國自古就注重對情意的表現,將對“情”“意”的追求融入藝術創作,經過凝結、沉淀之后意象氣韻自然而然就呈現出來。纖維藝術作為當今時代表現的藝術形式,必然能夠從其表現形式及內容中看到人文底蘊,也逐漸從固有的傳統表現形式轉到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上升到功能情感相統一的高度。這時,文化的底蘊價值就會顯現出來,尤其在纖維藝術中,要想創作出一件優秀的纖維藝術作品,不僅要停留在表面形式,將中國傳統意象融入纖維藝術創作中,保持中國文化悠久的血脈,體現中國文化的中獨特、深刻、悠遠的人文意象,才能使得纖維藝術的創作和發展有著深刻的價值和意義,使我國纖維藝術始終保持著鮮明的個性。
李薇的纖維藝術作品《空山鳥語》靈感來自于中國傳統民樂作品《空山鳥語》,將作者從曲中獲得的靈感和對中國古典音樂的理解,融于創作中,通透的材質特性使得古典悠遠的場景若隱若現、虛實相生,這似是而非的畫面也給觀者留有一定想象的空間,朦朧的意境仿佛帶我們進入那有著花香鳥語的山林之中。從這件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對于材質和工藝的準確把握,和對中國傳統民樂的深刻理解。李薇的另一件作品《清、遠、靜》,采用水紗和真絲綃兩種材質進行疊加,水墨意象的主題概念加以通透材質的美感,整體水墨設色看似無心,卻處處有規律可循,通過一次次的疊加,形成或明或暗的水墨效果,引領觀者走進作者營造的悠遠的意象空間之中,同時將作者對于人生和藝術的理解融入其中,這種綿長的意蘊需要觀者細細品味,才能感受其中的氣韻。她的作品中并沒有寫實的表現,而是用纖維代替了傳統的紙筆,通過整體材料的把握,注重形神結合,將作者自身情懷融入纖維藝術創作中,產生了獨具中國意象的美感。[4]
由此可見,意象的表現不僅能夠體現纖維藝術家對于纖維材料的認知、工藝的把握,同時也能體現在傳統文化熏陶背景下纖維藝術家們自身的修養。也可以看出,在當代纖維藝術的創作中,也受到了傳統意象理論的影響,對于傳統審美意象的延續和創新。
參考文獻:
[1]劉勰.文心雕龍注[M].臺灣:世界書局,2011.
[2]胡雪岡.意象范疇的流變[M].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7.8.
[3]葉朗.美在意象[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4]曾麗思.當代纖維藝術的中國意象[D].清華大學,2015.
[5]張怡莊,藍素明.纖維藝術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8.
[6]孫艷,李朝暉.論室內空間中纖維藝術的應用[J].現代裝飾(理論),2013(03):43.
[7]鐘明善.意象藝術散論[M].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
[8]林樂成,王凱.纖維藝術[M].上海畫報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