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夢然
摘要:互動語言學是當前語言學研究的熱點之一,索緒爾將語言學分為動態語言學和靜態語言學后,這兩類語言學發展的并不平衡,動態語言學的研究較少。互動語言學作為社會語言學的分支,涉及多個語言因素,它興起的原因既有深厚學術歷史淵源的背景,又符合當前語言學研究的現狀,打破了語言學界近幾年語法研究僵化的局面,為語言學術界提供了新思路,對漢語語法研究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關鍵詞:互動語言學;交際;語境;會話分析
本文以互動語言學為主題在CNKI上選取了13篇論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其進行綜述:一、互動語言學的發展背景;二、互動語言學的內涵;三、互動語言學的研究現狀;四、互動語言學的研究方法;五、今后互動語言學的研究方向。
一、互動語言學的發展背景
互動語言學即互動社會語言學,它和交際民俗學是社會語言學的兩個分支學科。互動語言學是在交際民俗學、語用學影響下結合會話分析發展出來的一個社會語言學分支。它涉及人類學、社會學和語言學等多種學科,是一門交叉學科。“互動”是社會學的概念,是彼此聯系,相互作用的過程的意思。而日常中的互動是指社會上個人與個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等通過語言或其他手段傳播信息而發生的相互依賴性行為的過程。語言和社會是相互作用,相互決定、相互促進的,因而雙方都會受到來自彼此的影響。互動語言學能夠在近二十年來得到長足的發展還得益于功能語言學,功能語言學主張把語言和功能結合起來,語言的基本功能是人類的交際工具,語言是為人類服務的自然符號系統。為了更好地使用語言,我們要研究語言形式和功能的關系,語言的使用者和接受者如何語境中通過語言互動相互影響,表達自已的說話意圖,傳遞語言信息。所以互動語言學的產生和發展在社會生活中具有很大的實際應用意義。
二、互動語言學的內涵
互動語言學研究的核心有會話策略、語境限制、會話推理等,通過觀察交談者們在會話過程中語言及非語言的互動來推測交談者們當時所依據的社會意識觀念,分析交談者們為保持會話繼續進行所采取的會話策略及聽話人如何理解說話人的表達的意義并作出反應。互動語言學把會話策略放在探索語言與文化關系的核心地位上,有效地掌握會話策略是交際者交際能力的有機組成部分。
互動語言學認為語言是互動的工具,互動和語言相互影響并互相塑造,互動使語言日益適應其生存環境。互動語言學感興趣的是探索參與互動活動的社會成員如何在互動過程當中共同構建、協調他們的話語和行為,并最終共同構建他們的社會身份。互動語言學研究包括兩個方面:第一,要從語言的各個方面(韻律、形態、句法、詞匯、語義、語用)研究語言結構是如何在互動交際中被塑造的;第二,在社會交際中,言談參與者的交際意圖、會話行為是如何通過語言及非語言形式(如眼神、身勢、手勢等)來實現的。
三、互動語言學的研究現狀
互動語言學在國內外均取得一定的相關研究成果,近幾年在國內越來越受到重視。1964年社會語言學正式誕生,甘柏茲在1982年出版的《會話策略》一書中提出了互動社會語言學。隨后有其他學者也投入到相關研究中,代表人物有高夫曼、布朗和列文森、坦嫩、席福林等。國內關于互動語言學的研究最早出現在《當代社會語言學》一書中,近二十年互動語言學在國內雖得到一定發展,但多為理論引進、介紹及綜述,缺少運用與擴展,近幾年才出現以電話訪談、課堂教學、篇章分析等為分析材料的互動語言學研究,但應用范圍不廣泛,研究隊伍有待壯大。
國內漢語學界從交際互動的視角研究漢語問題的學者不乏其數,著名的有趙元任、呂叔湘、沈家煊、陶紅印、方梅、張伯江、劉丹青等。理論闡述有2003年林大津和謝朝群的《互動語言學的發展歷程及其前景》對什么是互動語言學進行了詳細解釋并舉例說明互動語言學的語法觀及其對漢語研究的啟示;2013年王顯志和王杰的《互動社會語言學綜述》較為系統地介紹了互動社會語言學的學術淵源及其核心理念;2017年樂耀的《互動語言學研究的重要課題——會話交際的基本單位》圍繞會話交際基本單位介紹了外國該課題40年間的重要研究成果,并指出它們研究的差異,此外舉例回顧漢語會話交際單位的研究歷程,列舉當代國內學者關于會話交際單位的研究成果。
應用研究如2007年孫詠梅的《互動社會語言學的發展歷程:理論和方法的批判性繼承與發展》,著重介紹了互動社會語言學和交際民俗學之間存在著的批判性繼承和發展的關系;2017年張小玲《互動語言學視角下的“是吧”》一文中以媒體語言語料庫中的語料為研究對象,通過統計電視節目中“是吧”的出現頻率等,得出自然口語中“是吧”的互動作用,且發現使用“是吧”的多是主導對話的人物。
四、互動語言學的研究方法
互動語言學是一門新興學科,今后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怎樣對互動語言學進行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選取的參考文獻中,一些學者對互動語言學的研究方法有獨特見解,如2007年孫詠梅在《跨文化交際、話語分析與互動社會語言學》一文中對跨文化交際和話語分析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并指出跨文化交際屬于宏觀研究。話語分析屬于微觀研究,通過分析一系列話論,展示會話效果產生的過程。但只研究觀察到的話語慣例,無法解釋話語差異的來源及后果。作者指出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結合的必要性,思考話語互動和社會秩序的問題。孫詠梅在同年的《互動社會語言學的發展歷程:理論和方法的批判性繼承與發展》一文中指出互動社會語言學對交際民俗學的批判性繼承和發展體現在由靜態語境向動態語境轉變;句子層次向會話層次轉變;描寫性方法向闡釋性方法轉變;單語社區向多語社區轉變。我們要根據互動語言學的和交際民俗學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不斷找到新的結合點和新的分工。2014年李宗強在《互動社會語言學與批評性話語分析:兩種話語解構和分析方式的對比研究》中指出互動社會語言學采用定性研究的方式,屬于實證的方式,通過對真實交際的話語互動過程進行民俗學研究。
五、今后互動語言學的研究方向
互動語言學是近幾年研究的熱點,學者們也從多方面多角度結合互動語言學進行研究。根據前文中提到的互動語言學的研究內容我們了解到互動語言學研究互動中的語法和韻律,在實際交談中聲調、語調等韻律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從語音角度進行互動語言學的研究也是一個熱點方向。還有學者指出互動語言學以口語會話研究為主,所以會話交際基本單位的研究是今后互動語言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此外有許多學者選擇某一具體的虛詞或詞組,考察它們在互動過程中的功能,如2017年饒宏泉在《話語互動中“V過”的功能研究》中詳細分析了“V過”的結構話語表現,并歸納出三類社會互動行為。互動語言學也被學者列入課堂教學的研究中,所以互動語言學在漢語教學中的具體應用研究也是互動語言學今后的研究方向之一。
參考文獻:
[1]林大津,謝朝群.互動語言學的發展歷程及其前景[J].現代外語,2003(04):410-418.
[2]孫詠梅.跨文化交際、話語分析與互動社會語言學[J].外國語言文學,2007(02):104-107.
[3]孫詠梅.互動社會語言學的發展歷程:理論和方法的批判性繼承與發展[J].廣西社會科學,2007(10):154-157.
[4]萬海靜.互動語言學視域下的21世紀網絡新生句式分析[J].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27(06):48-52.
[5]樂耀.互動語言學研究的重要課題——會話交際的基本單位[J].當代語言學,2017,19(02):246-271.
[6]張小玲.互動語言學視角下的“是吧”[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7(06):86-89.
[7]謝朝群.什么是互動語言學?[A].福建省辭書學會.福建省辭書學會2003年會論文集[C].福建省辭書學會,2003:1.
[8]李宗強.互動社會語言學與批評性話語分析:兩種話語解構和分析方式的對比研究[J].棗莊學院學報,2014,31(04):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