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娜,舒 暢,張曉芳,雷玲俠
(西安市兒童醫院,陜西 西安 710003)
布魯桿菌病(Brucellosis)又稱波浪熱,是由布魯桿菌所引起的急性或慢性傳染病,屬于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疾病。該病流行范圍廣泛,可遍布全球,國內多見于內蒙、東北、西北等牧區,傳播途徑多樣,為我國法定乙類傳染病。國內主要傳染源是病羊,其次是牛和豬,人與人傳染的可能性較小。近年來由于我國經濟發展迅速,養殖業、畜牧業較前有大幅增多,布魯桿菌病的患病率也有上升趨勢。該病臨床表現復雜多樣,嚴重損害患兒身體健康,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降低布魯桿菌病慢性化發展,以減輕對患兒的傷害[1-2]。現將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在西安市兒童醫院感染科住院的38例布魯桿菌病患者的病歷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以加強對本病的認識,為臨床診治提供參考。
收集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在西安市兒童醫院感染科住院的38例布魯桿菌病患者。根據流行病學、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患者均符合布魯桿菌病的診斷標準。診斷標準:有流行病學史(有食入布氏桿菌污染的奶及奶制品,以及未徹底煮熟的肉類或與病畜接觸史)的患者,出現長期發熱、多汗、關節痛、肝脾淋巴結腫大等臨床癥狀[3-4]。從患者血液和骨髓中培養分離到布魯桿菌,本組病例均符合該診斷標準。本研究已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研究遵循《赫爾辛基宣言》。
查閱患者病歷資料,分析患者流行病學特征、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查結果、治療方法等。
使用Excel 2007 軟件整理各病例的資料,運用描述的方法進行數據錄入和統計分析。
本組38例布魯桿菌病患兒中,男21例(55.26%),女17例(44.74%)。年齡:0~3歲14人(36.84%),3~6歲19人(50.00%),6~12歲5人(13.16%)。職業:散居兒14人(36.84%),幼托兒19人(50.00%),學生5人(13.16%),見圖1。感染途徑:飲熟羊奶15人(39.47%),飲生羊奶2人(5.26%),接觸羊9人(23.68%),接觸羊并飲羊奶6人(15.79%),接觸牛1人(2.63%),接觸患者1人(2.63%),無明顯感染途徑4人(10.53%)。

圖1 流行病學特征
Fig.1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布魯桿菌病患兒臨床表現以長期發熱、多汗、關節炎、肝脾大、淋巴結大為主,發熱38人(100%),多汗24人(63.16%),關節疼痛15人(39.47%),活動障礙16人(42.11%),咳嗽9人(23.68%),皮疹4人(10.53%),腹痛0人(0%),頭痛2人(5.26%),嘔吐1人(2.63%),肝大10人(26.32%),脾大10人(26.32%),腦膜刺激征(+)2人(5.26%),見圖2。

圖2 臨床表現
Fig. 2 Clinical manifestation
血紅蛋白的低限值:6個月~6歲為110g/L,6~14歲為120g/L,低于此值者為貧血,在本組病例中,14人(36.84%)血紅蛋白低于低限值。血沉增快24例(63.16%)。其中13例進行骨髓培養:4例患兒未見異常,6例患兒為感染骨髓象,1例患兒血小板減少,1例患兒偶見異常淋巴細胞,1例患兒培養出布魯桿菌。血培養:36例為陽性。布魯桿菌病凝集試驗:全部陽性。骨X光片:9例有關節異常改變,其中5例有關節積液,3例關節軟組織腫脹,1例輕度骨膜反應。1例患兒腦脊液異常:白細胞數592.00×106/L,中性細胞數比例升高,腦脊液生化三項:葡萄糖1.50mmol/L,氯化物110.5mmol/L,蛋白質1 209.2mg/L。38例患者血液分析與肝功能的檢測結果見表1。

表1 38例患者血液分析與肝功能的檢測結果[n(%)]
18例患兒應用頭孢甲肟聯合利福平及復方新諾明,5例患兒應用拉氧頭孢聯合利福平及復方新諾明,5例患兒應用頭孢米諾聯合利福平及復方新諾明,2例患兒應用利福平聯合復方新諾明,1例應用拉氧頭孢聯合利福平及強力霉素,1例應用頭孢他啶聯合利福平及復方新諾明,1例應用亞胺培南聯合利福平及復方新諾明,1例應用頭孢替安聯合利福平及復方新諾明,1例應用頭孢美唑聯合利福平及復方新諾明,1例應用頭孢哌酮聯合利福平及復方新諾明,1例應用頭孢甲肟聯合利福平及多西環素。1例患兒腦脊液異常伴頭痛,遂應用美羅培南聯合利福平及復方新諾明三聯抗感染治療,患兒體溫正常,頭痛癥狀緩解后出院,療程結束后復查腦脊液正常。另除1例髖關節積液患者出院后仍有運動障礙外,其余關節積液患者均正常出院。患兒用藥療程為6周,36例血培養陽性患兒6周療程結束復查血培養均轉陰,2例血培養陰性患兒復查血培養亦為陰性,平均住院時間10.5天。出院診斷:37例布魯桿菌病(波狀熱),1例布魯桿菌病并腦膜腦炎。
布魯桿菌病的主要傳染源是病羊,其次是牛和豬,是牧區發病率較高的人畜共患性傳染病,流行范圍廣泛,本病可遍布全球,國內多見于內蒙、東北、西北等牧區,傳播途徑多樣,為我國法定乙類傳染病。有羊、牛接觸史,羊奶、牛奶食用史使均是本病重要的診斷依據。由于非流行區的普通人群以消化道、呼吸道、皮膚黏膜接觸生肉等不顯性的動物接觸史,使得布魯桿菌病診斷難度增加,易被臨床忽視[5]。
感染布魯菌病的患者,一般逐漸起病,全身不適、乏力,食欲減退,頭痛、肌肉關節酸痛,嗜睡,發冷或熱。波浪熱型為本病典型的體溫曲線,但較少見,小兒常有腹痛、腹瀉、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偶可出現黃疸,大關節痛及關節炎常見。年長兒可見睪丸炎,少數患兒發生腦膜炎。慢性期患者癥狀多種多樣,可出現乏力、肌肉關節酸痛,關節炎、關節周圍炎及脊椎炎,年長兒可出現神經官能癥樣表現,病程長者,易發生營養不良,并影響發育[6]。
本組38例布魯桿菌病患兒,男女各為21、17例;除2人無明顯接觸史之外,其余36人均有接觸牛、羊或者飲用羊奶病史,主要由于患兒家長缺乏防范意識,在從事畜類生產、生殖過程中沒有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從而使患兒感染。我國布魯桿菌病患兒最小的年齡為6個月,在本組病例中,6歲以下感染患兒占86.84%。病畜乳汁帶菌率較高,病羊的乳汁排菌長達7~8個月,病牛的乳汁排菌可達7年之久,而兒童飲用牛、羊奶的頻率和用量較大,并且免疫力相對較低,在用牛、羊奶喂養兒童時,沒有做好消毒滅菌,極易導致布魯桿菌的感染[7]。
布魯桿菌病從臨床表現來看,發熱、出汗、乏力仍為其典型的臨床癥狀。小兒布魯桿菌患者臨床表現各異,輕重不一,病程一般2~3個月,發熱、乏力、食欲減退、頭痛、骨關節疼痛為常見臨床癥狀,其中發熱一般在39℃~40℃,由于患者發病初期及時就診,已應用退熱藥或抗生素,因此典型波狀熱病例少見。另外9例有關節異常改變,其中5例有關節積液,3例關節軟組織腫脹,1例輕度骨膜反應,提示布魯桿菌病在兒童患者中較易發生骨關節損害。
本組病例有84%的病例血白細胞計數正常或減少,另外與感染相關的實驗室檢查項目:超敏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血沉增快者分別占34.21%、63.16%、63.16%,其中15例(39.47%)出現谷丙轉氨酶升高,19例(50.00%)谷草轉氨酶升高,提示布魯桿菌病常伴有肝損害。這些實驗室檢查可以為早期輔助診斷布魯桿菌病提供依據。
布魯桿菌主要寄生在具有吞噬作用的單核細胞內,發病機制以遲發型變態反應為主,常造成全身多系統臟器受累,抗體及有的抗菌藥物又難以進入細胞內,使本病較難根治。治療上主張長療程、聯合用藥緩解癥狀、改善預后及防止復發。既往常用藥為四環素合并鏈霉素治療,因副作用較大,指南推薦應用復方新諾明口服,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口服利福平,加多西環素治療,但因8歲以下患兒禁用多西環素,故本病例多數患兒選用第3代頭孢類藥物、復方新諾明(磺胺類)及利福平聯合治療,取得了滿意的療效,患兒好轉出院,囑其繼續口服藥物治療,療程共6周。
綜上所述,為有效降低患兒發病率,衛生防疫部門應妥善管理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并做好兒童家長的宣教工作,保護農牧區兒童防止其接觸牛、羊及其分泌物、排泄物、肉制品等,保護易感人、畜,做好重點人群預防接種工作。兒科臨床醫師應該提高對布魯桿菌病的認識,詳細詢問病史,重視全面查體,特別是肝、脾、淋巴結腫大的情況,及時采取血培養、布魯桿菌病凝集試驗等檢查以便早期診斷,對明確診斷的病例進行規范化、足療程的抗布魯桿菌病治療,同時監測藥物療效及藥物不良反應[8]。減少患者病痛,防止疾病慢性化甚至造成器質性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