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趙清
對于孩子出現的腿痛要進行分析,必要時應請醫生診治。對器質性病變應做到早期診斷,及時治療,以減少后遺癥的出現。

兒童腿痛是怎么回事呢?首先要把腿痛分為兩類:
一類是有器質性損害的一些病變,如骨髓炎、化膿性關節炎、骨關節結核、類風濕性關節炎等。這類疾病不僅有疼痛,還幾乎都有明顯的異常體征,如跛行、局部腫脹、壓痛、畸形,可能還有發熱、盜汗等全身或系統性癥狀。即使這些癥狀在發病初期不明顯,數日后也會表現出來。此類疾病經專科醫生檢查后,一般都能得到正確的診斷。如果早期得到正確治療,預后較好,否則有些會變成慢性病變,有些即使最后治愈,也會留下程度不等的后遺癥。所以,家長發現異常應及時帶孩子就醫。
二類是非器質性的腿痛,也可稱之為功能性腿痛。疼痛是主要癥狀,年幼者不會敘述時,可表現有跛行,或本來很活潑好動的孩子突然活動減少,不愿下地行走,父母還可能發現孩子的腿伸不直,或一腿長一腿短。仔細檢查可以發現患肢既不紅又不腫,無局部壓痛,各關節的功能大多正常,有的可有某一關節部分功能障礙和活動痛。這一類腿痛的常見原因大致有以下幾種:
1.一過性滑胰炎。多發生在髖關節,學齡前兒童多見。兒童可訴說膝關節疼痛,可有輕度跛行、兩腿不等長、臀部偏斜等表現。本病主要是關節滑膜的一種炎癥反應,由于關節處于激惹狀態及周圍肌肉的保護性反應,以致出現上述癥狀。本病不需要特殊治療,適當臥床休息,用一些消炎鎮痛藥對癥治療即可。一般一個月左右可恢復正常。嚴重者可請醫生作短期患肢固定。病情加重或遷延不愈者應請醫生復查,以便與一些器質性病變進行鑒別。
2.外傷。兒童在游戲、玩耍時,常會摔跤碰撞,有時會有一些輕微的肌肉和關節的扭傷。這類疼痛常突然發生,如果外傷輕微,局部可無任何異常,僅表現為活動痛和輕微功能障礙。如果仔細檢查發現有外傷痕跡,局部有壓痛或腫脹,則診斷即可明確。輕微的外傷一般在1~2周內可不治自愈,疼痛較重時孩子會自動減少活動,疼痛減輕后又會活潑起來。如果局部發現紅腫、瘀血斑,可采用熱敷、貼傷濕止痛膏等對癥處理。
3.姿勢不良或疲勞痛。不良的姿勢可使某些肌肉長時間處于收縮狀態,從而導致肌肉酸痛。當孩子做了一項不熟練的運動,或運動量過大時,也會出現某一肢體或某一局部的疼痛。矯正了不良姿勢和經過充分的休息后,癥狀即自然消失。
4.生長痛。這是腿痛原因中最常見的一種。這種情況大多是因為兒童骨胳生長而產生的一種不適應現象,稱之為生長痛。骨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存在著與周圍軟組織相適應的問題。皮膚、肌肉、神經、血管等組織彈性好,適應性也強;而關節囊、韌帶、肌腱等致密組織則不然,由于彈性差,對牽張等適應性相對也差。尤其是關節囊的外層與軟骨膜、骨膜相連,并有眾多的神經末梢分布,對痛覺非常敏感。通常,由于骨生長緩慢,以及各器官、組織同步生長的內在調節,這種軟硬組織之間的適應性良好,無任何癥狀出現。6歲和14歲左右,是骨快速增長階段,當骨的生長與這些致密結締組織不相適應時,就可能產生疼痛。這種疼痛多位于關節附近,特別是膝關節附近。當二者達到平衡時,疼痛自然消失,平衡再次破壞有可能再次出現癥狀。一般來講,這種疼痛很輕微,常不能察覺。但人的痛閾不同,因此就出現有人痛有人不痛的現象。總之,生長痛是良性的,生理性的,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療,很快會自行消失。
綜上所述,對于孩子出現的腿痛要進行分析,必要時應請醫生診治。對器質性病變應做到早期診斷,及時治療,以減少后遺癥的出現。對那些確屬功能性的疼痛,不必大驚小怪,可加強護理,并注意觀察。必要時做些針對性處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