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衡
“爸爸一罵我我就自殘,只要在手臂上一劃,爸爸就閉嘴了。”
“每天我不是想把自己的手腕用刀割破,就是想把耳朵捅破,我該怎么辦?”
“看到血流出來的時候,似乎壓力也隨之一起被釋放了。”
……
說出這些話的都是十幾歲的未成年孩子。自殘行為在青少年中是非常常見的,自殘包括所有故意傷害自己的行為。以下是一些比較常見的方式:割傷或嚴重地搔抓皮膚;灼燒或燙傷自己;打自己或撞自己的頭;用拳頭擊打別的東西或用身體撞擊硬物;把東西戳到皮膚里;故意不讓傷口愈合;吞下有毒物質或其他異物;把自己置于危險情境,如魯莽駕駛、酗酒、食用過量藥物以及不安全性行為。
以上行為不僅危險還具有一定的致殘、致死性,有較大危害。國外研究顯示,青少年的自殘行為報告率為3%~42%,我國在2011年的一項全國范圍內的調查數據顯示,30.0%的青少年在過去一年中發生過直接自殘行為。而因為自殘往往被視為禁忌話題,這些自殘者的朋友、家人甚至他們本人,都可能對自殘的動機和心理狀態有嚴重誤解。
事實:自殘的人通常不是故意吸引他人的注意,羞愧和恐懼感會讓他們很難主動尋求幫助,而這些行為恰恰是他們需要幫助的信號,是他們想跟別人溝通的信號。
事實:許多自殘的人確實會患有焦慮、抑郁,或曾經歷創傷,但這并不會讓他們變成瘋子或出現危險行為。給他們貼上“瘋子”或“危險”的標簽只會讓他們更加羞愧,不敢求助。
事實:自殘的人通常是不想死的,當他們傷害自己的時候,是試圖應對他們的問題和痛苦。實際上,自殘還可能是一種幫他們繼續活下去的方法。然而,從長遠來看,自殘的人有更高的自殺風險,所以尋求幫助是非常重要的。
事實:一個人傷口的嚴重程度基本上跟他實際遭受的痛苦程度沒多大關系。不要因為傷口或傷害很輕微,就沒什么可擔心的。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青年學生選擇自殘?
1.玩酷心理導致自殘。受外來文化的影響,紋身、穿孔正成為一種時尚,條件好的學生花錢
為一種時尚,條件好的學生花錢到專業的紋身店整形,沒錢的學生自己在身上盲目刻畫形成自殘。
——“我并不是想自殺,我只是想在肚臍上穿一個臍環,沒想到感染讓老師知道了,老師以為我是自殘。”
——“我感覺身上有疤痕的學生很酷,所以我也在手上劃了幾刀。”
2.模仿心理導致自殘。看到自殘的同學得到了一些好處,盲目模仿導致自殘。
——“初一的時候我的一個同學喜歡自殘,當時我就和她學。第一次是狠狠地劃一刀,當時就刻了一個字,感覺不怎么痛。后來越來越狠了,只要心情不好就想自殘,被人罵也想自殘,做錯事也想自殘。”
——“某某同學自殘后老師從來不敢批評他,我就像他學了。”
3.用身體上的疼痛轉移和減緩精神上的痛苦。人在遇到嚴重負面情緒干擾的時候,來自心理上的痛楚會讓人受不了,如果找不到恰當的宣泄方式來減緩心理的痛苦,有時候就會選擇傷害身體來轉移心理的痛楚。
——“其實我自殘都是因為恨的人太多了,只有用痛來壓制會讓我好受些。”
——“每當我難受到受不了的時候,我就會選擇用刀片劃我的手臂,我喜歡血涌出的感覺,各種壓力都隨著血液流出被釋放了……”
4.習慣下的無意識自殘。自殘被強化后就會變成一種習慣,導致無意識自殘。
——“現在我很害怕,我一激動或者難過時就會自殘。上周在夜市上閑逛,隔壁幾個社會上的小混混想鬧事,我不知道為什么,當時我摔了酒瓶先劃了自己的手,他們看見鮮血流出來就嚇跑了。”
自殘不僅傷己,同時也在深深地傷害著那些關心著孩子的父母及朋友們。那么作為青少年,應當如何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價值觀呢?
1.提高自信與勇氣
有自殘傾向或產生自殘行為的孩子,平常要有意識地去提高自己的自信和勇氣。比如,做一些簡單的或者自己擅長的事情,這樣很容易就能取得成功。成功的體驗可以提高自信,增加自己的勇氣,以克服因自卑產生的自殘行為。
2.正確宣泄自己的情緒
要認識到,每個人都會有不良的情緒,負面情緒如果得不到正確的化解,就會積壓在內心,存在于潛意識之中,影響著今后的性格和心理。所以,當發現自己出現面負面情緒的時候,要讓自己正確地宣泄出來。
3.做讓自己快樂的事
在發現自己心情低落想要自殘時,做一些讓自己喜歡的事情轉移注意力,例如和三五好友去野外游玩放松心情,和朋友傾訴自己的悲傷,吃一些喜愛的甜食,做一些健康的運動,等等。以上方法都能夠很好地緩解心情低落、焦慮和莫名的恐慌,避免自己傷害自己。
學校在面對學生自殘事件的發生時也不應該采取漠視態度,而是積極開展生命教育。開展生命教育有利于青少年樹立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善待生命的正確生命觀,有利于提高他們分辨是非的能力、自控能力和生存能力,激發學習動力,培養堅定信念。通過生命教育讓青少年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和唯一性,思考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并在人生中實現生命價值,為社會創造幸福。
生命的教育,不應只依靠學校,家庭對孩子的影響至關重要,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指導家長掌握生命教育相關知識,才能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那么家長該如何正確引導孩子的生命觀,解決孩子的自殘問題呢?
1.幫孩子認清自殘的危害
孩子自殘只是感覺到一時的愉快和解脫,并不能意識到這樣做的各種危害性。家長發現孩子有自殘行為的時候,要及時給孩子講清自殘會產生的不良后果。只有讓孩子從主觀上意識到這是一種不好的行為,孩子才能從心理上接受父母的引導。
2.教孩子正確評價自己
自殘的孩子很多都有自卑心理,對于因自我評價過低產生自殘行為的孩子,家長幫助孩子認清自己的長處,要讓孩子明白人各有所長。這樣就算自己身上有不如人之處,也容易從心理上接受。
3.多與孩子溝通并傾聽孩子的內心
父母是孩子最依賴的對象,家長平時要多花時間給孩子一些關注。遇到事情要學會與孩子溝通,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盡可能讓孩子的想法完全表達出來。只有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孩子才會樂于接受父母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