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楊 鵬(廣西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博士)
韋艷南(廣西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
陳智霖(廣西社會科學院經濟師)
南寧市要順應“一帶一路”和“南向北聯東融西合”全方位開放發展新格局建設新要求,圍繞擴總量、提質量、加速度、強輻射,增強首府經濟的引領輻射和支撐帶動作用,提升城市戰略定位,加快形成高質量發展總體布局。
從落實國家戰略來看,南寧要充分順應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趨勢,鞏固和提升區位優勢,立足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建設、“一帶一路”建設,認真落實中央對廣西“三大定位”新使命,全面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基于此,第一,要大力提升南寧對外開放水平,培育壯大出口加工貿易,推動南寧優勢產業和龍頭企業抱團“走出去”,將南寧培育成為“一帶一路”尤其是國際陸海新通道的重要支點城市。第二,要努力提升南寧作為向海經濟發展的腹地支撐能力,順應國際國內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趨勢,開拓和發展智能裝備制造業,壯大產業發展新興動能,提升南寧市的核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


從區域發展范疇來看,南寧的區域戰略定位和區域地位謀劃必須基于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北部灣城市群、珠江—西江經濟帶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要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著力提升首府城市的輻射帶動和要素集聚能力。基于此,第一,未來南寧的區域定位及區域責任應當著力廣西北部灣經濟區(聯動北部灣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聯動珠江—西江經濟帶)、西部陸海新通道(聯動高鐵經濟帶)建設,努力形成“群—區—鏈(通道)”的區域發展格局。要充分考慮南寧未來在西部陸海新通道中的發展定位,貴南高鐵預計2023年竣工通車,屆時隨著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的逐步完善,高鐵經濟帶對南寧與西南、西北地區之間的影響將更為廣泛,有望形成新的經濟帶。第二,加快打造千萬級首府經濟圈。隨著鐵路交通網的建設,居民出行以及生活方式得到大力改善,沿線城市經濟進入快車道,未來欽州、扶綏、平果等市縣融入首府經濟圈,形成與南寧首府協同互補、配置優化的發展格局。


在經濟要素暢通流動的今天,誰最受關注,誰就擁有吸引資源的強勁磁力。與成都、長沙、貴陽、昆明等周邊城市相比,南寧在城市特色宣傳和謀劃方面,還有不小的差距。基于此,第一,要加強城市名片的長遠考慮,極力打造“休閑之都”“宜居之城”“中國綠谷”等城市名片,將城市的自然地理與城市布局建筑特點、歷史文化進行和諧統一,形成獨特的城市風格,彰顯城市“山、水、綠、藍”風貌格局,讓南寧的發展更具高瞻性,散發出獨特的城市魅力。第二,要加強歷史文化的展示,延續城市發展根基,展示首府城市的“金名片”。利用中國—東盟博覽會和中國—東盟文化論壇、中國—東盟博覽會文化展等平臺,挖掘地方元素,突出首府特色,推動南寧文化產業“走出去”,進一步豐富南寧市的歷史文化內涵,用好山水城市、民族特色、東南亞文化和傳統風貌,實施城市建設精品路線,提升城市“精氣神”。
城市文化形象構建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可以增強城市文化形象的特色,充分展示地域文化魅力。南寧市在未來建設中,應著重體現多元素的城市文化氛圍。第一,加強以銅鼓造型為建筑體的建筑形狀,從傳統干欄式建筑、鼓樓、民族村落等汲取精華用于城市建設。第二,以銅鼓文化、繡球民俗文化等民族傳統文化元素為基礎,加強銅鼓雕塑、繡球雕塑等布置,對銅鼓習俗、繡球等民族傳統文化進行包裝、升華,是民俗文化的一種保存、復制與再現,使文化上升為全社會的共同意志。第三,在突出傳統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時,要全面構建現代文化體系,加強圖書館、書院、書店等文化載體建設。建議盡早建設南湖書院,打造城市休閑文化,以城市文化素養提升帶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_南寧市“三街兩巷”與漓江書院(邱勇哲/攝)

決定城市競爭力的因素很多,其中能否建立和完善精細化、信息化管理體系是關鍵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城市現代化管理水平。第一,采取先進技術手段推動精細化管理,推動高科技在城市管理工作中的運用已成為改善城市管理方式和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手段,要以數字化城管為依托,通過引入物聯網技術,實現城市管理向科技型、智慧型轉變。第二,創新管理理念鼓勵社會組織參與其中。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鼓勵各類社會組織和公眾參與城市管理,采用服務外包和購買服務等方式,推行公共服務社會化。第三,城市管理于細微之處見功力,是城市精細化管理的精髓,必須由粗放型向精細化型轉變,從細微之處著手,從民生所需著眼。開展廁所革命文明提升行動,全面盤活公共廁所存量資源,全面推進垃圾分類處置工作,讓垃圾分類成為城市發展新時尚。
到2020年,首府南寧的城市建設向更高質量發展,“綠城”品質實現大升級,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城市病”等突出問題得到緩解,首府功能明顯增強;“南寧渠道”實現全面升級,打造成為多式聯運的綜合物流樞紐城市,初步形成協同發展、互利共贏的新局面。到2035年,高標準建成特大城市和區域性國際城市,城市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優質均衡基本實現。在西部地區省會城市中的地位顯著提升,在廣西北部灣城市群中核心地位進一步提升,建設成為“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城市、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升級版的先行示范城市、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的核心城市及中國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區域性國際城市。


一是城市經濟發展目標。經濟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對外交往中心和綜合交通通信樞紐地位進一步增強,產業結構明顯優化、產業層次顯著提高,對外開放持續推進,城市創新鏈、價值鏈地位不斷提升。
二是服務水平發展目標。對全區的輻射帶動及服務水平全面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穩步提升。
三是生態環境發展目標。生態環境質量整體改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綠色低碳水平進一步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全面提升,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成為引領城市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標桿。
四是城市名片發展目標。堅持不懈提升城市品質,成功塑造別樣精彩的人文魅力和城市氣質,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打造形成“休閑之都”“宜居之城”“中國綠谷”的城市名片,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