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
閱讀分享:在2003年美軍攻打伊拉克時,薩德·伊斯康德是當時的伊拉克國家圖書館的館長。在戰火中,他要承受死亡、槍彈、恐嚇等危機的洗禮,但他努力堅持,這與他的信念不無關系——“想為自己的祖國保留一線歷史文化的命脈”,就這樣,他艱難地完成了歷史使命,珍貴的館藏被保護下來,每日進館讀書的讀者也有所提升。同學們被這位伊拉克圖書館守護人的故事感動了吧,快來了解《烽火守書人》這本書吧。(特約教師:遼寧省鞍山市第六中學?何翠)
每次遭遇戰爭,文化肯定會遭殃。但不可忽略的是,戰火過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一個城市的重建卻離不開文化所起的作用。
飽受戰火摧殘的伊拉克,曾經是兩河流域上重要的文明古國,是人類歷史文化的發源地,它有多少文化瑰寶都在戰亂中被炮火毀掉了。
《烽火守書人——伊拉克國家圖書館館長日記》講述了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曾在全球圖書館界引起轟動。薩德·伊斯康德是庫爾德人,曾經加入庫爾德游擊隊對抗薩達姆政權,后來到英國讀書,成了一位學者。2003年美軍攻入伊拉克,他接受號召回到巴格達重建自己的國家。
他擔任伊拉克國家圖書館館長,可想而知,經過一番戰火的洗劫,當時的伊拉克國家圖書館不僅館舍毀損嚴重,圖書館文獻也大多被燒被搶,古書、檔案、文件遺失了百分之六十,珍善本遺失百分之九十。薩德·伊斯康德認為很多伊拉克重要的國家機密檔案都被美國人帶走了,還有的則是被別的國家趁戰亂偷去的。
這本日記于2006年到2007年在大英博物館圖書館(British Library)的網頁上刊登,引起轟動。全世界的圖書館館長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同行每天過的是什么樣的日子。
每天這個圖書館只有一兩個小時的供電時間,窗玻璃隨時會破,有子彈會掃射進來。辦公室隨時可能被炸,昨天整理好的一柜書今天又在地上亂成一團,昨天還在上班的同事今天可能就不見了,你甚至會目睹自己的同事在戰火中傷亡。
因為這個圖書館的位置特別險要,什葉、遜尼兩派都想爭奪,于是兩派都跑來找館長商量,要在圖書館房頂上裝機關槍。當時的伊拉克已經亂到什么程度呢?主管圖書館的文化部可能是遜尼派的,而另外一個部門,像國防部說不定就是什葉派的,兩個部門之間自己會打仗。所以每天上班,都會覺得今天可能是最后一天上班了,每天都這么提心吊膽。
在這種情況下,薩德·伊斯康德為什么還要堅持做這個圖書館館長呢?因為他想為自己的祖國保留一線歷史文化的命脈。書里的有些記錄相當震撼,比如有一天他被國民衛隊的人拿槍指著頭恐嚇;又有一天有人用警車送回一些館藏來,而警車是恐怖分子襲擊的重要目標;或者又有一天,他的一個同事犧牲了。
即使薩德館長記錄了一些自己覺得很高興的事情,讀起來也會讓人覺得更加難過,因為讓他高興的事情在我們看來都是生活中最微不足道的。比如今天的供電時間是六個小時,本月進館讀書的讀者從六十人上升到一百人……看到這些,你只會覺得很心酸。
薩德·伊斯康德館長也因此成為一個國際上屢獲大獎的文獻保護者,但他最后反而放棄了繼續寫這個日記。他說這會使他覺得不安,這樣的日記好像是在剝削自己的同事和族人的苦難生活,拿他們的鮮血和眼淚來博取全世界的同情,而這些都是他不需要的。他想要做的是繼續在戰火蔓延的混亂局面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值得欣慰的是,聽說伊拉克最近局面緩和,圖書館的讀者人數已經上升到每個月九百人了。
彼岸花開摘自《我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