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

青山說:你是不是也有過走神的體驗?你是不是也疑惑過,為什么經常注意力不集中?走神也沒你想的那么糟糕。
我從小練就了一種特殊的能力,外表看起來淡定專注,大腦早已神飛天外。這種技能幫助我挺過了無聊的課程、會議和部分工作時間。這讓我舒服并愧疚著,畢竟從小到大,家長、老師苦口婆心地教育我們要專心,分心有害。幸運的是,科學家發現,無法集中注意力的不止我一個人。多項研究發現,在我們醒著的時間里,至少有一半要貢獻給走神,或者說“思想漫游”。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的老師們給學生做了個45分鐘的閱讀測試,讓他們閱讀《戰爭與和平》的片段,發現自己走神就按鍵。他們發現,在此期間學生平均走神5.4次。為了進一步考驗他們的注意力,學生中途還被隨機打斷6次,這讓他們的平均走神次數又增加了1.2次。
人們總是想辦法和走神做斗爭。但新西蘭的心理學家邁克爾·C.科爾巴里斯要為“走神”辯護,“不管我們喜歡與否,我們天生就具有走神的能力”。如果你能思想漫游,恭喜,你是一名合格的人類。眾多實驗表明,只有人類才具有“思想漫游”的能力。猩猩很聰明,鸚鵡很能言,但似乎只有人類的思想可以不受時空拘束,逃離現實,追溯過去,暢想未來,進入夢境和幻覺,墜入故事里。
科學家發現,走神時大腦的血流只比精神集中時低5~10個百分點,而活躍區域的面積比精神集中時還要大。走神時的大腦并不是一個空無一物的曠野荒原,它更像一個小鎮,當鎮子中心舉辦的足球賽吸引了大量人群時,其他人還是可以在小鎮上漫游、四處閑逛。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思想漫游也許會賦予我們更多的創造力。一位匿名的物理學家曾信誓旦旦地說:“我們經常說的3B——公交車(bus)、浴缸(bath)和床(bed)——正是很多偉大科學發現的發源地。”科爾巴里斯指出,或許還可以加上第四個B——會議室(boardroom)。在幾千年的科學史里,古今中外的科學家親身為我們示范了精神漫游帶來的高光時刻——阿基米德坐在浴缸里想出浮力定理,龐加萊一只腳剛踩上公交車的踏板,就想出了苦思冥想不可解的數學難題。就連比爾·蓋茨和杰夫·貝索斯都在訪談中表示,直到現在他們仍堅持親自洗碗,可以在放空自己的同時思考一些問題。文學和藝術界似乎更是如此。
斯坦福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將兩種思維分為“任務正面網絡”和“任務負面網絡”,前者控制你全神專注,后者放縱你精神漫游。它們就像坐在一個蹺蹺板的兩端,由一種叫作“腦島”的大腦區域控制升起或落下。專注的能力是有限的,在這兩者間完美切換,許多思想的火花才會應運而生。走神賦予了我們一個實在的好處:當又要開始一項無聊的工作,我們又不能公然反抗或毅然放棄時,讓思想信馬由韁是人之常情。科爾巴里斯自己就是一個挺喜歡“走神”的人。今年83歲的他最早學的是工程,但沒挺過一年就去學數學,畢業后在一家保險公司工作。他發現以上這些都不是自己的最愛,快到人生的1/3時,他才發現自己心中的繆斯——心理學。
說到這里,也許我們應該考察一下“走神”這個詞的本來含義。在《辭海》里,“走神”的解釋是“注意力不集中、思想開小差”,聽起來有些負面。但在英文里,不受拘束、信馬由韁的“思想漫游”,也許只分是否在合適的時間去往合適的地方,而不用分對錯。我本以為寫這篇文章可以肆無忌憚地走神,可寫到最后,我“失敗”地發現,盡管做好數度走神的準備,但或許覺得這個話題太過有趣,我的思想高度集中,簡直想走神都走不了。所以,當你常常走神的時候,除了自責,更應該問問,是什么導致你感到無聊呢?
朱權利摘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