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艷
東漢草圣張芝說自己“上比崔杜不如”。杜是東漢章帝時的書法家杜度,崔就是杜度的學生崔瑗。崔瑗不僅是章草書法名家,還是學者,寫出中國歷史上第一篇《座右銘》:“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譽不足慕,唯仁為紀綱。隱心而后動,謗議庸何傷。無使名過實,守愚圣所臧。在涅貴不淄,曖曖內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誡剛強。硁硁鄙夫介,悠悠故難量。慎言節飲食,知足勝不祥。行之茍有恒,久久自芬芳。”只不過,這篇字字珠璣的《座右銘》里,卻深藏著崔瑗跌宕起伏的一生。
漢章帝建初二年(公元77年),崔瑗出生在現在的河北安平縣。父親崔骃是當時與班固齊名的學者。受父親影響,崔瑗從小就立志讀遍天下書。讀書之余,他還非常注意與人交流,青年時期,崔瑗到京城洛陽游學,與學者馬融、張衡等交游問學。除了工書善于文辭,崔瑗更是逐漸通曉天文、律歷、數術等。
崔瑗才學非凡,受到學者們的推崇,而他醉心于學問,一直到40多歲才當上郡吏。然而,工作沒干多久,就發生了變故。崔瑗的父親早亡,他與兄長崔璋相依為命。這一年,崔璋不知何故被人殺害,崔瑗聽說后,怒發沖冠而“手刃其仇”,仇報了卻也因此背上人命官司。隨后崔瑗在逃亡路上被抓,投入大牢。后來,幸而遇到朝廷大赦才得以重返家中。
經歷牢獄之災的崔瑗深刻反省,自己因逞血氣之勇,不僅鋃鐺入獄,還虛擲光陰荒廢學問。思慮良久,他寫下一篇銘文,放在書桌座位的右邊,以時時警戒自己,這篇銘文得名《座右銘》,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篇正式以《座右銘》命名的作品。《座右銘》開篇就說:“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意思是不要津津樂道于別人的短處,也不要夸耀自己的長處,用兩個字概括就是要慎言。崔瑗還指出:“世譽不足慕……謗議庸何傷。”意思是世人的贊譽不值得羨慕,別人的誹謗議論對自己又有何妨害?也就是為人處世要寵辱不驚。崔瑗作此文后,一直身體力行。
獲釋后,崔瑗被度遼將軍鄧遵征召。可是,這工作也沒干久。鄧遵是鄧太后(漢和帝皇后)的堂弟,在鄧太后臨朝聽制后,火速被提拔為度遼將軍。只是,公元121年,鄧太后一死,鄧氏家庭便遭到親政的漢安帝清算,鄧遵被迫自殺,崔瑗也再次失業。
公元125年,安帝在巡游途中去世,他的皇后閻姬順勢攬過大權。為了達到長久把持朝政的目的,閻姬在哥哥閻顯的支持下,先廢安帝的獨子濟陰王劉保,再從宗族里找了一個年幼的孩子劉懿迎立為帝(即東漢前少帝)。大功告成之后,閻太后臨朝,封閻顯為車騎將軍。閻顯大權在握,肆意誅殺,為非作歹。此時,崔瑗又受到閻顯征召。崔瑗很清楚,閻顯兄妹所為,完全不合法度,以后定會招至災禍,想加以勸阻。可官至高位的閻顯,終日飲酒作樂,醉生夢死,崔瑗根本見不到人,便請人代為轉告。然而,災禍來得很快,小皇帝劉懿在位僅7個月便駕崩,閻顯、閻姬兄妹想長久掌權的完美計劃落空,反而被登上帝位的濟陰王劉保(即漢順帝)誅殺。話還沒捎到,閻顯已經人頭落地,崔瑗連坐遭到斥退,第三次失去工作。其門生要上書替老師辯解,崔瑗認為事已至此不必多說,將其制止。
經歷這幾次變故,崔瑗決定再也不應任何征召,在家專心治學。多年后,他因才學出眾被舉為茂才,擔任縣令。在縣令任上,崔瑗廣施惠政,為民開墾稻田數百頃,百姓感激他,將其贊為“神君”“仁父”。7年后,漢安元年(公元142年)初,有人以“宿德大儒,從政有跡,不宜久在下位”舉薦崔瑗,得遷濟北相。經歷幾番沉淪,崔瑗在政治上終于揚眉吐氣,可是命運瞬間又將他打入深淵。擔任濟北相后不久,崔瑗就被人以臧罪(即貪污受賄罪)彈劾,被捕下獄。崔瑗為官一向清廉,經查罪名不成立,最終免罪。142年底,崔瑗獲釋不久,得病去世。
崔瑗一生,當過階下囚,任過太守,經歷人命案,各種倒霉事都攤上了,甚至差點丟掉性命,人生大起大落如同過山車,但他始終以《座右銘》為行為準則,外柔內剛寵辱不驚。正如文中一句話:“慎言節飲食,知足勝不祥。”意思是君子慎言克制貪欲,知足能戰勝各種不祥。這閃耀著智慧光芒的言語,可以說是我們做人處世的座右銘。
(編輯/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