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
2019年6月12-16日,習近平主席對吉爾吉斯坦、塔吉克斯坦進行國事訪問并出席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九次會議、亞洲相互協(xié)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五次峰會。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別舉行的亞信峰會期間,習近平主席通過密集會見和會議發(fā)言,透露出中國對當前亞洲形勢的基本判斷和應對辦法,讓國際社會更加清晰和準確地評析中國的政策與行為,增信釋疑。
1992年10月5日,納扎爾巴耶夫作為總統(tǒng)代表剛剛獨立不久的哈薩克斯坦出席第47屆聯合國大會,提出一項關于在亞洲大陸建立國家間對話平臺、以便制定各領域的信任措施的建議。這就是現在的“亞洲相互協(xié)作與信任措施會議”。從其名稱可知,亞信會議強調“亞洲”“相互協(xié)作”和“信任措施”三個關鍵詞,即通過加強對話、協(xié)商與合作,制定多邊信任措施,促進亞洲國家間的和平、安全與穩(wěn)定,合作范圍主要在亞洲,合作方式主要是商討協(xié)作,合作成果主要體現為制定信任措施。
中亞處于當代地緣政治的三大構造板塊(北部的俄羅斯、東部的中國、南部的伊斯蘭世界)的接合部。納扎爾巴耶夫認為,為了維護地區(qū)穩(wěn)定,需要與周邊甚至整個亞洲國家共同合作,建立一個類似歐洲的歐安組織那樣、超出中亞地域范圍、盡可能涵蓋整個亞洲、內容廣泛、多層級的政治與安全合作機制。
亞信會議從1993年開始籌備(專家會和副外長會議)。1998年南亞地區(qū)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密集進行核試驗,亞洲安全形勢驟然緊張,亞信會議由此迎來大發(fā)展機遇期。1999年舉辦首屆外長會議,標志該機制正式建立和運作。
自成立以來,亞信始終關注五個方面問題:地區(qū)的軍事政治形勢,比如裁軍、領土或領海爭端等;區(qū)域經濟合作,讓民眾安居樂業(yè);人文合作,推動寬容和睦的多元文化共生共榮;生態(tài)環(huán)保,比如氣候變化、緊急救災等。這五大問題也是影響當前亞洲安全穩(wěn)定以及國家間關系的主要因素,環(huán)環(huán)相扣,若能綜合解決,將有效實現地區(qū)安全與穩(wěn)定。
哈薩克斯坦一直以來都希望將亞信會議提升為國際組織,并更名為“亞洲安全與發(fā)展組織”。但鑒于成立國際組織(具有法人資格)需要繳納會費、定期舉行各類會議、承擔若干法定義務、落實決議等,牽涉大量人力物力,加上部分亞洲國家間矛盾激烈(比如印巴、巴以等),因此升格為國際組織的愿望始終未能
實現,亞信會議至今屬于論壇性質,是一個多邊交流機制。
中國于2014-2018年接替土耳其擔任亞信會議主席國,并于2014年在上海舉行亞信峰會第四次峰會。許多學者開始對亞信的發(fā)展寄予厚望。一是中國始終支持所有有助于國際安全穩(wěn)定和發(fā)展的多邊合作機制,也會積極支持該機制發(fā)展。二是亞洲誕生了猶太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等世界主要宗教,產生了偉大的思想家,亞洲人民完全可以領會幾千年來的文化積淀,從中提煉和探索出適合亞洲區(qū)域合作的理念和模式。三是盡管亞洲國家參與的地區(qū)政治與安全機制眾多,但唯有亞信會議是目前亞洲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截至2019年共有27個成員國和13個觀察員國)、亞洲國家自己主導、用來加強政治協(xié)調并確定信任措施的對話機制,是各國闡述自身主張的良好舞臺。
本次會議是亞信的第五次元首峰會,也是塔吉克斯坦獨立以來首次承辦如此大規(guī)模和高規(guī)格的會議。習近平主席在參會的同時,也對塔吉克斯坦進行國事訪問,這既是支持亞信會議,也是對塔吉克斯坦這個“全面戰(zhàn)略伙伴”的重視。
在本次亞信峰會上,除回顧中國擔任主席國期間的貢獻外,習近平主席的講話總體上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怎么看”,分析判斷當前國際環(huán)境和亞洲形勢。習近平主席指出:“亞洲是當今世界最具發(fā)展活力和潛力的地區(qū)之一,同時面臨政治互信不足、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安全和治理問題突出等共同挑戰(zhàn),實現持久和平和共同繁榮任重道遠。”這是中國對當前亞洲形勢的總體判斷,即既有困難,更有前景;挑戰(zhàn)不容忽視,但機遇大于挑戰(zhàn);盡管目標任重道遠,但只要努力也可實現。可以說,當前亞洲形勢是整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格局下的局部縮影,重大戰(zhàn)略機遇期與重大風險積累期并存。
中國人看問題和解決問題時,非常看重“勢”,即趨勢和大方向,關注主要矛盾。盡管存在諸多困難,但亞洲最具活力和潛力,主要是因為亞洲是世界新興經濟體最多的地區(qū),各國致力于發(fā)展,經濟增長勢頭最為強勁。據世界銀行數據,亞洲有47個國家、1000多個民族,在世界1/3的陸地上居住著全球2/3的人口,經濟總量約占世界的1/3。2017年全球經濟總量約為81萬億美元,其中亞洲29萬億美元,北美洲23萬億美元、歐洲21萬億美元、南美洲4萬億美元、非洲2.3萬億美元、大洋洲1.7萬億美元。亞洲經濟規(guī)模2012年超過北美洲,2016年超過整個美洲,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復蘇和增長的重要引擎,近年來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給世界帶來了信心。
第二部分是“怎么辦”,闡述中國對待時局的主張,尤其是中國對外政策的基本原則和理念。習近平主席指出,希望將亞洲建設成為
“互敬互信、安全穩(wěn)定、發(fā)展繁榮、開放包容、合作創(chuàng)新”的亞洲,這是分別從政治關系、安全、經濟社會、文化和前進動力角度,闡述中國對亞洲發(fā)展途徑的看法。這些理念與中國的“新發(fā)展觀”(創(chuàng)新、協(xié)調、綠色、開放、共享)和“新安全觀”(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xù))具有相同的內容和本質,也是中國對國際新秩序和全球治理新方法的態(tài)度,體現了中國哲學和文化精髓,強調“和平、合作、共贏”,要和平不要沖突,要合作不要對抗,要共贏不要獨贏,要開放不要封閉,要多邊主義不要單邊主義,要平等不要霸權。
這些道理看似簡單,但在實踐中真正貫徹落實并不容易。比如遭遇邊界沖突時,怎樣理智應對國內民憤;對海外投資時,如何用“義利觀”評估合作效益;經濟不景氣時,是否需要提高國內保護程度;等等。這些問題時時刻刻考驗著執(zhí)政當局的智慧和定力。
習近平主席在講話中始終希望亞洲國家應把握當前的發(fā)展機遇,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現在,“人類命運共同體”已寫進聯合國文件,被世界大多數國家認同,但仍有部分國家不置可否,尤其是一些對霸權和強權體系仍存幻想的國家。因此,需要中國在不同的合適場合,不斷闡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第三部分是“怎么做”,介紹中國為維護亞洲安全穩(wěn)定將采取的具體措施。習近平主席強調,作為亞洲大家庭一員和國際社會負責任大國,中國將繼續(xù)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fā)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中國將堅持走和平發(fā)展道路,決不損人利己、以鄰為壑;堅持開放共贏,同各國分享發(fā)展機遇;堅定踐行多邊主義,維護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
為推動亞信機制發(fā)展,中國愿以實際行動和切實措施,維護亞洲的繁榮穩(wěn)定,用實實在在的項目及其成果,夯實合作基礎,包括用好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平臺;2019年舉辦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舉辦亞信成員國軍事院校校長論壇;舉辦中小企業(yè)、金融、環(huán)保、扶貧、人文等領域活動。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中亞研究室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