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澤 孫展
在以男性為主的火災調查領域中,有一位功績卓著的女同志——林松。從1997年擔任公安部火災調查專家以來,她參與調查全國重特大火災數十起,培訓了大量火災調查人才,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公安部突出貢獻獎,被授予“全國巾幗建功標兵”稱號。
蛛絲馬跡,破解火場謎題
66歲的林松出生于廣西桂林。1977年,林松從廣西師范大學化學系畢業,后留校任教。一次,一家存放建筑材料的倉庫失火,疑為有人蓄意縱火。消防部門從災后保存的現場中提取了幾份檢材,送到廣西師大化學系請求幫助,林松采用溶劑萃取法,判斷出檢材與起火點所對應的方位,迅速查明了倉庫起火的原因。
此后,林松不斷接到來自消防部門的求助。出入火災現場的次數多了,林松認為火災調查更有挑戰性,內心充滿了不可言說的快樂與激動。
鑒于林松在火災調查方面的才能和出色表現,廣西武警消防總隊把她“挖”了過來,并在1988年在全國率先成立了省級火災鑒定實驗室,讓她主持日常工作。此后,她先后參與了十余起全國重特大火災的調查工作。
2001年12月4日凌晨,廣西桂林市櫻特萊莊園一棟居民樓發生火災,租住在這里的4名韓國人不幸遇難。這起重大的涉外火災案件不僅引起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韓國方面也在密切關注。
林松發現,無論是縱火還是意外火災,確定起火點是火調專家的首要工作,只有確定了起火點,才能確定火災的起因和性質。林松經現場確認,一層的沙發就是起火點,燒毀的沙發茶幾灰燼上面,煙灰缸的殘骸里還有一個打火機芯的殘余物。林松通過這些痕跡,再根據調查詢問掌握到的情況,把證據關聯起來,得出結論,這起火災就是男主人煙頭遺留在沙發上引燃的。
在事故處理會議上,林松充分利用現場的痕跡物證,深入淺出地闡述了火災形成及蔓延理論,并向遇難者家屬進行耐心、科學的講解,最終贏得了對方的信服。
敲開廢墟,讓物證開口說話
與高級工程師、消防專家等諸多稱謂相比,林松更喜歡別人叫她“火場福爾摩斯”?;馂闹幸粋€個撲朔迷離的情節逐漸清晰,在廢墟中找到證據,讓燒焦的物品開口說話,就是她最大的心愿。
2014年11月21日下午,柳州市屏山大道一輛搭載約40名乘客的快速公交燃起大火,造成11名乘客受傷,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林松在趕往事故現場的路上,通過手機查詢現場燃燒的圖片,她發現火焰帶著一股白光,顯然溫度較高,沒有可燃物的位置,也出現了劇烈燃燒的情況,林松心中便有了初步判斷,她懷疑有人蓄意縱火。
到達現場后,林松根據現場車子內部和外部留下的痕跡,發現了最先起火的點,讓助手提取了起火點附近的殘留物,送去檢測。當晚,檢測結果出來了,在起火點提取的助燃劑含有汽油的成分,公交車起火是人為所致。
按照林松的思路,刑偵部門調取了火災發生時附近街道的監控錄像,經多方配合,這個全國矚目的特大縱火案告破。
最是愧疚,無法經常陪伴母親
作為火災調查人員,與沖鋒在第一線的武警消防官兵一樣,林松同樣也面臨著重重危險。
因為卓越的工作成果,林松成為公安部消防局火災調查專家組成員。為了提高火災調查效率,林松和同事經過幾年的努力,分析了20年來廣西及全國十多個省市的上萬起火災案例,將2700多張火災痕跡物證圖譜分成煙熏、碳化、倒塌、玻璃破碎等12類,應用火災動力學原理,找出各種痕跡的特征規律,并利用這些特征規律,證明火災發生和發展的事實真相,使這些痕跡相互輔證成為證據鏈,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科學的火災痕跡物證圖譜。這套《火災痕跡物證應用系統研究》后來被評為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成為公安部重點推廣項目。
2013年,退休后的林松比以前更忙了,只要國家需要,她就隨時趕赴火災現場。她先后帶了7名徒弟,把所有的經驗和研究,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他們。繁忙的工作之余,林松擔任著中國科技大學客座教授、中國武裝警察學院碩士生導師,還兼任公安部消防培訓基地教授。
林松說,她唯一感到對不起的就是老母親。母親在世時對林松有兩個請求:一是每個月來看她15分鐘;二是盡快退休回家陪伴她。林松答應了母親,卻無法兌現。為了彌補愧疚,林松每天早、晚都會盡量和母親通個電話,和老人聊聊天。母親雖然渴盼女兒的陪伴,但老人深明大義,她知道女兒干的都是大事,是在為國家出力,也就理解了,她叮囑最多的是讓女兒注意安全。最讓林松愧疚的是,母親去世前,她竟沒有陪母親去外地旅游一次。
而今,林松依然為心愛的事業忙碌著,她給自己多年來的工作打89分,還有11分的差距等著她去填補,她覺得還需要不斷完善自己,為國家的消防事業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