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棟強 朱照琪 張建強 范宗良 李貴賢 (蘭州理工大學石油化工學院)
根據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要求和對認證標準的理解,本專業分別從企業人員參與培養方案的修訂、實踐課程體系的調整、實踐平臺的改進、教師的工程經驗及實踐能力培養、實習基地的建設和學校對實踐活動的支持等方面進行了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探索,有效地提高了本專業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學院和專業在培養方案的修訂過程中非常重視行業、企業專家的參與,并將其常規化、制度化。在《石油化工學院本科培養方案制定(修訂)制度(試行)》中規定,各專業培養方案修訂工作小組成員中必須吸收2~3 名行業、企業專家參與修訂工作。在《石油化工學院專業建設指導與咨詢委員會工作條例》中也明確規定,“專業建設指導與咨詢委員會由行業、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工程技術人員和學院領導、系主任、專業(學科)帶頭人及其他有關專家組成”,并且“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至少應有1 人為來自行業或者企業的專家”。
為提高化工類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本專業對主要就業單位和應往屆畢業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同時,專業按照學院的制度要求,聘請了具有豐富企業一線工程技術工作經驗的專家作為“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建設指導與咨詢委員會”成員,分別來自中石油蘭州化工研究中心、甘肅銀光聚銀化工有限公司、北方涂料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金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甘肅省化工研究院等。綜合各方意見,對本專業培養目標、培養方案及課程體系等綱領性指導內容進行了修訂,為提高化工類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奠定基礎。
為了有效地提高化工類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本專業在學生培養過程中優化了實踐教學體系。調整后的實踐課程體系主要包括實驗、上機、課程設計、實習、畢業設計(畢業論文)及科技創新、創業教育、社會實踐等一系列內容。如下圖1 所示,實踐教學體系由實驗課、公共實踐、基礎訓練、綜合訓練四類平臺組成。

圖1 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架構
本專業四年的實踐教學計劃,從培養學生的工程興趣、意識、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出發,注重現代工程對多學科綜合性、實踐性、應用性、創新性的要求。
工程實踐課包括大學物理實驗、基礎化學實驗、化工原理實驗、化學反應工程實驗、化工專業實驗、化工CAD 制圖訓練、化工專業軟件訓練、化工原理課程設計、化工設計課程設計、認識實習、仿真實習和生產實習,以及科技創新項目和創業教育等一系列實踐教學活動。使學生具備相應的工程實踐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實踐課程按照其課程性質(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嵌入在相應的模塊中。
根據畢業生和企業反饋信息中提出的加強實踐能力培養的要求,本專業在硬件和軟件方面進行了改進。
本專業積極開展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外科研活動。依托校級大學生科技創新基地、學院的2 個開放實驗平臺、1 個專業綜合實驗室以及教師研究室,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踐能力培養平臺。
2013年化工專業實驗室建設撥款62.21 萬元,用于化工原理實驗室建設,設備增加14 臺套數,主要包括篩板塔精餾實驗裝置、填料吸收實驗裝置、轉盤萃取塔及洞道干燥實驗裝置等。2014年化工專業實驗室建設撥款54.24 萬元,用于標準化電化學實驗室建設。2015年化工專業實驗室建設撥款190萬元,用于化工專業仿真實習、訓練的建設。2016年化工專業實驗室建設預算200 萬元,用于化工專業綜合實驗室的建設,增加設備臺套數,主要包括三元液-液平衡數據測定實驗、填料塔分離效率實驗及反應精餾等實驗裝置。
教師的工程經驗及實踐能力是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保證,蘭州理工大學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教師隊伍中,從事本專業教學工作的教師全部具有化工或化學類專業的學歷,四分之一的教師具有企業工作經歷,專任教師全部具有工程實踐經歷或者企業合作項目經歷,承擔專業課的教師都承擔或參與過企業委托的本專業相關的具有工程背景的項目。除專職教師外,為拓展本科生工程教育知識面,本專業積極聘請校外具有工程背景、符合條件的專業技術人員作為校內兼職教師或企業導師,參與本科教學工作。
根據培養目標達成需要,以及我校的特色,每一名專業教師均需具有化工相關領域工程實踐經歷或者企業合作項目經歷。在學術能力相當的前提下,學校優先引進具有企業工作經歷或具有工程實踐背景的教師。對新進教師的實踐環節學校做了明確要求。具有博士學位或副高級以上職稱的新進教師參加實踐環節培訓時間原則上不得少于一年;其余新進教師參加實踐環節培訓時間原則上不得少于兩年。為強化專業專任教師的工程實踐經歷,積累工程經驗,安排專任教師和有實踐經驗的企業兼職人員共同參與學生的畢業設計(論文)指導工作。同時,積極鼓勵廣大教師與企業開展科研活動,組織青年教師到國內相關大型企業等進行現場實習。
實踐活動是工科學生體驗生產活動的必要途徑。實習是實踐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之一,實習基地是開展實踐教學、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重要場所,是學生了解社會和企業、接觸生產實踐的橋梁。在此平臺上,學生通過認識實習、生產實習了解現代化的生產過程、工藝流程,更加深刻地理解團隊合作的意義。
一直以來,本專業非常重視對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積極探索建立校外實習基地之路,形成了以校企結合為主的實習基地建設模式。通過與專業相關的、有一定規模、生產技術較先進、管理嚴格、經營規范的社會企業聯系,發揮學校和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各自優勢,合作建設實習基地,為學生搭建了實踐和就業平臺。學院對全院實習基地進行統籌規劃,負責組織簽訂協議和實習教學運行管理、實習經費管理。專業系負責實習教學環節的落實、基地的建設、實習教學內容安排及實習計劃、總結。
根據專業特點,專業安排學生到化工企業實習,學習化工生產工藝流程、工藝設備、工藝條件、工藝管路及控制系統。每個學生必須參加相關認識實習、生產實習。
目前,學院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已與中國兵器甘肅銀光聚銀化工有限公司、中國石油蘭州石化公司、甘肅省化工研究院、西北永新涂料有限公司、中昊北方涂料工業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甘肅省石化技師學院、四川川化匯成培訓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及中國石油蘭州化工研究中心8 家單位簽訂了實習基地協議,建立了長期良好的合作關系,提升了實踐教學的質量。
我校制訂了《蘭州理工大學學生科技創新競賽基地的暫行管理辦法》《“蘭州理工大學大學生創新教育計劃”實施意見》《蘭州理工大學創新教育學分認定與管理辦法》和《蘭州理工大學創新教育學分認定補充實施細則》等若干規定,并不斷轉變教育觀念,強化創新教育,為本科生構建了多種層面的科技創新平臺。同時,實施創新教育學分制度,將2 個創新教育學分納入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創新教育學分可以通過參加各類競賽和科技活動、申報創新項目、參加實踐活動獲得,還可以通過選修創新課程以及取得各類專業技能證書獲得。
第一,學校的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是學校認定且依托二級學院舉辦的校級大學生科技活動,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豐富我校學生課外活動,增進學生間交流學習與協作,活躍校園學術氛圍的重要途徑和舉措。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主要以競賽類活動為主,實行“一院一賽”制。學校資助每個基地2 萬元/年,用于日常的培訓及運行。
第二,本專業非常注重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平臺,包括“青年志愿者協會”“環境保護協會”“綠色化學科技創新基地大學生科技創新訓練營”等為學生創建的10 個創新基地。指導學生科技活動引導學生關心社會熱點,以了解、服務社會為主要內容,以形式多樣的活動為載體,引導學生走出校門、深入社會,實踐所學,鼓勵學生奉獻社會,實現社會價值。同時,鼓勵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化工實驗大賽、全國大學生化工設計競賽和甘肅省大學生化學競賽等在內的各類創新大賽活動,激發創新意識,提高實踐創新能力。
第三,學院鼓勵專業加強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面向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全體學生開設了創新課程和開放實驗,對學生的創新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引導作用,給學生建立了一個鍛煉自己的實踐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