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畢夢瀛

去年6月,箭廠視頻在社交平臺上發布了一部名叫《北漂港人》的短片。片中,6名在北京居住的香港人講述了他們各自的生活故事。“北京有北京的好嘛,香港有香港的好。為什么我們不把大家的好,都加在一起,讓它更好呢?”主人公之一、2003年搬到北京的香港人劉曉輝在片中說道。這部13分鐘的紀錄片約有54萬觀看量,5000多條評論。隨著近期香港風波持續發展,這部短片再次引發網友關注。最近,《環球時報》記者采訪了該片出品方箭廠視頻的總制片人、片中主人公之一鐘偉杰,聽他講述這部引起共鳴的短片背后的故事。
有趣的探索
在《北漂港人》短片中,除了鐘偉杰外,還有其他5個主人公,包括來北京11年的獨立策展人方敏兒、在五道營胡同開復古店的劉曉輝,還有3名在人民大學讀本科的香港女孩程靜兒、鄭皓瑩和黃尹莊。片中,他們講述了自己從香港來到北京后,在氣候、語言等方面的不適應,但同時表達了來北京生活后所開啟的無限的新可能。
“那個時候覺得香港好像一座圍城,很多觀念已經固化”,程靜兒說,在香港看不到活力的她,來北京求學,“人生要多找些不確定性吧,來北京找到了一個突破的出口。”劉曉輝2003年來到北京,在北京開復古店的初衷就是想做個實驗,把西方的東西和中國的東西放在一起展示,看看會有什么效果。隨后,他開始了探索北京的舊物市場,又結識了許多同道中人,他在北京的生活成了一個有趣的探索。
一名網友評論稱,“真心希望年輕香港朋友放下心中成見,多來內地看看,了解一下你的祖國,祖國的美好山河也是你們的美好山河呀。歡迎你們!”
無限的題材
“剛來北京時,覺得這里空氣不太好,天氣很冷,城市又大,去哪里都很遠。”鐘偉杰在片中說道,盡管如此,他還是對北京生活帶來的無限可能充滿期待。
鐘偉杰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1983年在香港出生,后來去臺灣世新大學讀導演系,2008年來到北京。
“那年我24歲左右,不想一直呆在臺灣,也不想回香港,覺得人生應該有很多可能性,應該出去闖一闖。那時北京要辦奧運會了,全世界都在談論北京。我就來了。一開始也沒想著要在這里長期定居,什么明確目標也沒有,結果一待就十幾年”,他笑了起來。
鐘偉杰表示,如果當時他沒有搬到北京,也許就不會有現在他在箭廠視頻所做的這些了。界面新聞旗下的箭廠視頻成立于2016年,秉承“青年視角發掘中國故事”的態度,制作了大量視角獨特的內容,比如《生活在東北的日本遺孤》《3萬群演的龍套江湖》等。“如果你在香港有這樣的視頻媒體,畢竟受困于香港的大小,沒那么多題材。你今天拍完九龍,明天就去拍港島,可能一會兒就做完了。但中國那么大,那么多不同的人,不同的情況,不同的想法,給我提供了無限的題材,你的思維方式多少也會有點不一樣”,鐘偉杰說,當他接觸到紀實類題材后,就找到了可以繼續做下去的點。“原來呈現不同人的狀態是很有意思的,就是他的處境是什么,他面對的問題是什么,等于天然給了你很多劇本。”鐘偉杰說,做新聞的人更多是想要一個客觀的角度去記錄一件事或一個人。但當他在拍攝以及帶領團隊時,一直主張的想法是,要把拍攝對象當成一個角色,要把他們面對的事看作一段劇情。”
吃酸菜的香港人
上世紀60年代,鐘偉杰的父親從廣東的一個小縣城只身去了香港。鐘偉杰母親的家庭來自沈陽。母親在外婆的肚子里從沈陽到了臺
灣。鐘偉杰坦言,在他成長的年代,對國家是沒有什么概念的。“我們很清楚,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因為鴉片戰爭被割讓給了英國。應該說潛意識里很清楚自己是一個中國人。但小時候不會去想這些事情。在回歸之前,我們對國家的觀念是很模糊的”。
即使如此,從小家里從未讓他忘記與內地的緊密聯系。“像我媽,其實跟東北已經沒什么關系了,她不在東北出生,但我媽總會說,我們東北人怎樣怎樣。我們還過著某種東北傳統的生活。比如,去年過年,我們吃的是酸菜白肉鍋,很正宗那種。”
鐘偉杰第一次去內地,是在六七歲。那時香港是“水泥森林”,已經很擁擠。一到北京好像他突然進入了另一個世界。“那時北京路上還很少車。作為小朋友,剛到的時候很不習慣,怎么什么都沒有?想喝可樂沒有,小朋友喜歡的糖果啊、零食啊都很少”,鐘偉杰回憶道,他和北京的表哥花了很多力氣想辦法溝通。“我們一起寫字、畫畫。我寫繁體字,他寫簡體字”。
溝通的渴望
除了童年與表哥溝通的渴望,鐘偉杰也在嘗試讓作品成為溝通的橋梁。“比如,我拍過好幾個香港題材,是不是能起到溝通的作用?我們畢竟是一個網絡平臺,可以給很多不一樣的人看。如果有一個人看完會有一些新的觀點或新的想法,我們也就達到目的了”。
對于香港和內地的文化交流,鐘偉杰表示,希望可以做更多嘗試。“都不要說香港和內地,內地這么大,南方人不懂北方人,西北人不懂東北人,要怎樣建立起溝通呢?”鐘偉杰說,香港和內地的交往確實應該多一點,尤其應該從文化上,從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層面上多溝通。“比如,一幫喜歡音樂的人、喜歡電影的人,可以互相交流一下。其實只要有接觸、有交流,都是能成為朋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