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Linn
在一趟產區游中,究竟可以學到些什么?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但似乎不少人都提到,親身去到實地,去感受當地的風土,看整個釀造過程,了解過莊主、釀酒師的理念,你才能真正理解這杯中酒的個性,感受到這些葡萄酒的生命力,才能把以往學到的死的知識變“活”,融會貫通。也許你讀過上百本書,記過上百個產區,畫過無數次釀酒流程,但當你踏進葡萄園,見到釀酒師,也許你會發現,其實自己一無所知。葡萄酒世界很大,多出去走走吧。接下來,知名葡萄酒教育機構AWSEC的資深講師梅康妮和學過釀酒并曾作為買手、媒體人到訪過五大產酒國的Tongzheng,結合自己的經歷,聊聊那些產區游的意義。
What can we learn from a wine tour, it depends on what we prepared and what problems we want to solve.This time, we invited 2 different “wine traveler” to talk about their experiences about traveling in wine regions.Dose their opinions will help you to plan your next wine tour?


第一次去產區是七八歲,跟家人去澳大利亞的獵人谷,后來就經常去各種產區。到目前,全球各大產酒國基本都去過了,去了一兩百個產區吧,酒莊的話肯定是有上千個的。
如果是純旅游的話,基本就是準備好路線,然后去打卡酒莊,試試酒,不用做太多功課。我們去工作的就不一樣了,我一般會根據不同的產區定相關的主題。我建議如果去一些不熟悉的產區,可以先約一兩個很出名的酒莊,這些酒莊會有相關人員說清楚產區的風土等情況,這樣的話就先了解整體情況。然后接下來是不同的主題,比如集中去參觀老藤。但要注意的是,很多酒莊不是你想去就可以去的,不是你想學習就有人接待你的,這就是那么多人選擇跟產區團隊游的原因。
其實不同國家不同產區不同酒莊的看點都是不一樣的,而且很多東西是你要去到那邊才知道,不是說可以提前準備哪些固定問題。但最主要的,其實是試酒,去看完釀酒、酒莊獨特之處時,去體會那些酒究竟有什么不同。比如,去歐洲你總會去到一些產區,遇到你不熟悉的本土品種,例如我前段日子去德國的弗蘭肯,我想去試很多的Silvaner葡萄酒。第一天,我首先要迅速去思考,這個品種的結構到底是怎樣,是怎么去種的,接下來我又要想這些土壤所帶來的特殊性等。漸漸地我會思考,葡萄是不是很容易種,但很難釀酒的呢?釀酒師會告訴你,不是,也不容易種的,然后給你解釋種植和釀造中存在的問題,跟其他葡萄酒的控制方法有什么不一樣。那我又會好奇,可不可以用另外一種釀造方法?它能不能陳年?越交流越多東西出來,在當地的酒中感受到這些不同,是很有趣的。對于我來說,可能有時候他們說的我在酒里喝不出區別,我就會很困擾,有時我就會笑著說,“咦?感覺都一樣的,喝不出的?”他也會笑,會覺得這個人有意思,就會再開多一瓶給你試,結果到最后開了很多酒。只有到產區到酒莊才能有那么多酒能現場開。去當地喝明白之后,我回來會切入思考,這些酒在亞洲市場會不會受歡迎,去提煉對這些葡萄酒的看法。



有很多在產區游過程中會不停地記筆記,比如葡萄品種的比例,用了多少個月的橡木桶等等,其實這些都是可以在酒莊網站上或是酒標上看到的,而且,一個大酒莊那么多酒那么多桶,釀酒師也不一定能記清楚,你問這些別人會覺得很奇怪的。而且,這些也不是靠背靠抄靠記,最重要的是這杯酒究竟是怎樣,酒莊這種做法給酒帶來哪些不同,你要去理解和體會這些。而不是把所有東西塞到腦子里,我們不是在讀書,而是在學葡萄酒,你喝不出來,都是沒用的。
去產區,是去學書本上沒有的東西,學會把那些知識融會貫通。書是概括性的,你去到產區才能理解,而且有很多具體的東西書本并沒有記錄,甚至有很多實際情況跟書本是不一樣的。很多人以為看過很多書就以為自己很厲害,了解很多東西,可是當你走出世界去看,你會發現,自己其實什么都不懂。葡萄酒不是可口可樂,是一定要隨機應變的,同一個問題,同一個葡萄品種,你去到不同葡萄園處理的方法是不一樣的,理念也是不一樣的,學無止境,這就是我去過那么多產區還會繼續去的原因。去過很多產區,你會相信,葡萄酒的世界,同一樣東西,不是只有一種方法可以解決,這對思維的影響也很大,沒有絕對的對和錯,這就是我喜歡葡萄酒的原因,用粵語來說就是:“玩極都有得玩”,永遠有驚喜,永遠不會無聊。
去過法國、意大利、阿根廷、智利、匈牙利五大產國,其中法國去得最多,在香檳區待了五六年,香檳區大多數子產區,我基本都去過。在香檳區的時候,經常開著一輛舊車,一家家酒莊地跑,試過在接近零攝氏度的冬天,去葡萄田里挖土、“吃”土,為什么?礦石是什么味道,你沒嘗過,你怎么知道,怎么說得清楚?真正去跑過產區的話,對很多事物的認知是不一樣的。
前期準備很重要。要明確自己的目的,你想要學到什么,這決定著你要去哪個酒莊。實際上,你的收獲有多豐富取決于你前期的準備有多深入。在香檳區,去酒莊前我要先做大量前期調研,先去網上查相關資料,如果查不到,就去城里面酒農的聚點,找酒吧老板或者相熟的酒農去聊,通過前期的調研可以判斷這個酒莊值不值得去,是否符合心理預期,這樣到了酒莊你就會有的放矢地聊。
這要看你是以什么身份,帶著什么目的去參觀,而且不同產區的“看點”也有不同。譬如作為一個買手,去波爾多,你要明白,波爾多的特殊性。它是一個商業化程度很成熟的產區,作為一個外來者很難去改變它發展數百年的商業方式。而且波爾多的葡萄酒價格很透明,名莊自然不用說了,如果是去和產量大的大酒商談,目標是很明確的,直接談價格、包裝等。


在香檳區,我們一般會去精品酒莊,去到那里不是看酒莊有多少產量、多少面積,因為不管你是大還是小,只要你做的酒好,有成熟的模式,都可以獲得成功。那么應該看什么?要知道香檳區很特殊,風土有時候不是最重要的,而且會出很多新潮流,比如酒農最近有什么新想法,這些是我們要去看的東西。這些理念決定著這家酒莊跟其他酒莊有什么不一樣,可以怎么去提煉賣點。但是,作為一個買手,也不能被理念牽著鼻子走。可能每個酒莊都會跟你談理念,這些理念也許每一樣都可取,但也可能每一樣都不合你心意。你要想清楚你的目的,作為愛好者,每一家觀念你都可以接受,這是學習,但是作為買手不一樣,你要看這些理念是否會起到市場作用,要放到商業體系去看。譬如有的酒莊癡迷生物動力法,做到走火入魔的程度,最后釀酒師還信了佛;還有人堅信太陽圍著地球轉……這些都是可以給客戶說的故事。但是,為了這種理念,他們會投入更多的成本去做,你的采購價格會高很多,你這個賣點能否支撐起市場去賣這個酒?這就是問題。
還有更重要的,對于買手來說,很多產區還是要去酒莊實際看過才會放心,越是小酒莊,你越要去跟酒莊高層去聊,涉及合作層面的話,郵件溝通是不夠的,很多談判細節和相關技巧是沒法通過郵件實現。
對于想學葡萄酒或者考證的人來說,紙上得來終覺淺,你需要去實地看過才能把書上的知識點融會貫通,你甚至會發現,書上一些知識是有所偏頗的。
譬如學WSET三級的人,很多人都知道怎么釀酒,可以背出釀酒流程,但是說不出所以然,只有去到酒莊看了整個流程,你才會理解。比如,為什么釀酒之前要去梗?為什么膜式壓榨要用1bar(1個大氣壓)的壓力?你去到酒莊看一下壓榨后的廢渣,就會明白。實際上,那些果實都是完整無損的,唯一的區別是變癟了,它們的汁液就是從梗那一點點縫隙里滲出來。如果超過1bar氣壓,葡萄就容易爆開,汁液跟空氣暴露時間久了,就容易變質,做得不好的話,汁液是會變成黃色的,而不是澄清的。那如果沒澄清應該怎么辦?下膠,加二氧化硫……你在書本上看到的每一步都是分解的,但是在酒莊里,所有都是一個整體,為什么這么做,因為上一步是這么做的。這就是實地考察跟看書的不一樣。抱著不同目的去,收獲是完全不一樣的,要明白自己的心理預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