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通訊員:朱述川 劉韜

兗州煤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兗州煤業”)是由兗礦集團有限公司控股的境內外上市公司,1998 年分別在香港、紐約、上海三地上市。2012 年和 2018 年,控股子公司——兗州煤業澳大利亞有限公司分別在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和香港聯交所上市。
兗州煤業把握全球經濟一體化、資本流動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堅持實體運營與資本運作雙輪驅動的協同發展戰略,穩健實施產業延伸、區域布局、資本擴張,初步構建起實體產業、物流貿易、金融投資“三邊支撐”的全球產業戰略格局,逐漸發展成為山東本部、陜蒙基地、澳洲基地“三足鼎立”的國際化綜合能源集團。其中,兗煤澳洲已成為澳洲最大專營煤礦生產商。截至2018 年12 月31 日,總股本49.12 億股,資產總額2036.80 億元,營業收入1630.08 億元,利潤總額150.43 億元。
公司兩度獲得“全國質量獎”,連續多年被評為普氏全球能源企業250 強,是我國唯一一家榮獲“亞洲質量卓越獎”和“全球卓越績效獎”的煤炭企業,也是全球第一家獲得國際評審認定“投資級”的煤炭上市公司。兗州煤業還

山東省設備管理協會秘書長率雷
2018 年,對于迎來上市 20 周年的兗州煤業而言,是繼往開來的關鍵一年,更是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一年。這一年,兗州煤業主動適應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力實施一系列超常規、顛覆式舉措,多項指標創歷史最好水平,企業規模當量、品牌形象和行業影響力顯著提升。煤炭產量 1.06 億噸,甲醇產量 165.60 萬噸,發電量 27.75 億千瓦時,上繳稅金 85.14 億元,較好履行了社會責任。公司以穩健的成長業績,榮獲“中國主板上市公司投資者關系最佳董事會”獎、中國上市公司金牛基業長青獎,榮登財富中國500 強第 54 位,入選國企改革“雙百企業”。
兗州煤業堅持以山東省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為統領,構建“4+1”新舊動能轉換路徑,推動煤炭、化工、電力、裝備制造傳統動能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加快培育。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陜蒙基地建成 3 對千萬噸礦井集群和 2 個高端精細化工園區,成為最核心的戰略發展基地、產業接續基地和效益增長基地。兗煤澳洲實現香港 IPO 上市,成為中國首家在澳大利亞和香港雙地上市的國有控股公司,獲得國際資本、主流媒體高度認可。積極響應國家能源安全發展“四個革命、一個合作”重要戰略,推進了煤電聯營一體發展、電力產業轉型升級。
優化綠色管理體系,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情,事關企業永續發展和全社會的福祉。兗州煤業堅持綠色發展理念,高度重視環境保護,積極推動節能減排,降低企業運營對于環境的影響,不斷提高自身的環保績效表現,努力將兗州煤業打造成為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企業。
2018 年,公司以“改善環境質量,打好大氣、水、揚塵污染防治三大戰役”為核心,編制并實施環保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該計劃共計規劃項目 104 項,總投資33.12 億元。截至 2018 年底,已啟動實施 23項工程,投資約 14.5 億元,主要包括煤礦煤場封閉、鍋爐超低排放改造、礦井水綜合處理等。
智能膠帶運輸系統:鮑店煤礦投入 1300 余萬元資金,開展“智能高效膠帶運輸系統”建設項目,拋棄傳統的動力系統,采用達到國家一級能耗標準的智能低速大扭矩電機,引入“互聯網 +”思維,實現智能控制、保護、自動噴淋、設備點檢、自動巡檢等功能,系統整體效率提高 20% 以上,綜合節電 25%,年節約電費近 500 萬元。
蒸汽、馳放氣回收:榮信化工為提升蒸汽和馳放入選 2018“金翼獎”港股通公司價值實力排行榜,榮獲“中國百強企業獎”、 2018 年“金港股”最具價值能源與資源股公司、2017 年“杰出治理上市公司金帆獎”“中國道德企業獎”等殊榮。氣利用效率,斥資 1200 余萬元,采取余熱蒸汽及弛放氣綜合利用方法,建設大型發電機組,以馳放氣為燃料,以飽和蒸汽驅動發電機組,補償工廠用電,使每噸產品綜合能耗下降了 56 千克標準煤。自 2018 年投入使用以來,共節電6300 萬度,回收凝結水 35 噸,創效3000 余萬元。
鍋爐供熱替代:趙樓煤礦為了解決改善礦區供暖與減少資源使用之間存在的矛盾,采用先進技術,回收礦井水余熱,為生產建筑、職工浴池等設施提供熱源;同時,這些被提取熱量的冷礦井水將被提供給井下作為冷卻水和消防水。這一新方法,替代了鍋爐供熱,降低了井下制冷能耗,年節約燃煤 7000 噸。
搶抓新舊動能轉換機遇,優化產業結構。
兗州煤業以“三減三提”全流程價值再造工程為主線,從優化開采布局、生產系統及開采工藝,從技術裝備、人員配置、考核獎懲等環節入手,分產業分單位制定“減提”方案,推動“三減三提”向全產業、全領域、全方位拓展。
對于煤炭板塊,通過優化開拓布局、優化采掘裝備工藝、推廣應用先進工藝、優化勞動組織等方式達成高效集約化生產、單產單進水平提升、資源回收率提高以及減員增效的目的,持續推進生產布局、開采設計、裝備配套、生產工藝、機電運輸系統、洗選系統“六個優化”。截至 12 月底,公司完成項目135 個,累計多回收煤炭資源 53.6 萬噸,創效 43000 萬元。
對于機械制造板塊,公司持續細化質量管控體系,提升全程質量控制水平。通過建立健全機電裝備制造產品全壽命周期管控體系,產品實現從訂單至售后的全過程質量追溯。以主要產品液壓支架為例,公司按照產品部件制定“工序作業指導書”,明確各道工序職工能力要求、崗位工作要求、防護要求、工藝執行要求、設備管理要求、工件質量要求、檢驗要求等內容,形成了液壓支架標準化管理體系。
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員工和企業共同發展。
公司每年編制年度培訓計劃,提取職教經費用于職工培訓工作。積極尋求有經驗、有資質的外部培訓機構和高等院校進行合作,組織中高層管理人員前往IBM 總部、清華大學、浙江大學、青島大學等優質培訓基地進行培訓。對于新入職高校畢業生,公司舉辦入職歡迎會,組織集中培訓、參觀考察以及形式多樣的聯誼活動,增進員工對企業的認知理解,幫助高校畢業生盡快融入企業。同時,利用公司現有人才隊伍及培訓機構,開展專兼職教師隊伍建設、干部上講臺等活動,推廣遠教網平臺,全年累計完成各類培訓 61835 人次。
截至2018 年12 月31 日,公司擁有高級技師471人,技師1622 人,高級工8071 人,中級工6747 人,初級工1053 人,技術工人隊伍技能結構合理。同時,公司鼓勵管理技術人員采取評審與考試相結合方式,獲取各類技術職稱。目前公司管理技術人員中,高級職稱1309 人,中級職稱3622 人,初級職稱3170 人。
2018 年,公司召開首屆“兗煤工匠”表彰大會,公司副董事長李偉出席大會并號召各級組織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營造尊重人才、崇尚技能、鼓勵創造的濃厚氛圍。本次受到表彰的 10 名“兗煤工匠”和 20 名“兗煤工匠”提名獎獲得者,多數是最基層的業務骨干和技術人才,他們身上集中體現了“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精神特質,代表著職工的最高技能水平、最強創新精神和最好奉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