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賁
今年,在2020年總統大選的眾多美國民主黨參選人中,有一位華裔楊安澤(Andrew Yang)在美國的華人社區里引起了很大的關注。美國華人參與選舉事務的意愿一向偏低,楊安澤的參選能否提升華裔選民的參選熱情并將熱情變成投票行動,現在還不得而知,但這引起了一些華裔對入鄉隨俗和價值認同問題的思考。這不僅是海外移民的問題,也涉及在海外求學的學生、做生意的商人、旅游觀光客,甚至與外事有關的人員。
大家都知道,各國國情、習俗和傳統不同,人到了外國需要適應,不能自以為是,我行我素,這就叫入鄉隨俗。入鄉隨俗有私和公兩個層面,早餐從吃饅頭、喝豆漿變成吃面包、喝牛奶,這是私的層面;但入鄉隨俗更重要的是在公共場合的言行舉止,這就需要在公共生活中盡量避免以“外來人”自居。
例如,美國學校里倡導多元文化,人們有發表不同意見的言論自由。學校里都有布告欄,只要是平和理性地發言,誰都可以把自己的看法寫下來,貼在布告欄上。誰也不能因為別人發表了自己不喜歡的意見,伸手就把人家的帖子扯下來,更不能去騷擾帖主。
當然,你可能認為,扯別人的帖子或者干預別人發表意見是出于“義憤”或“高尚情感”,因此是正當行為。但是,在一個倡導言論自由的社會環境里,個人需要入鄉隨俗,不能由著自己的性子來。如果一意孤行,那么輕則會引起公憤,重則會觸犯法律。
一個人習慣了一言堂,說不過就開罵或動粗,這時候的隨俗行為不過是做做樣子,而真正的入鄉隨俗需要認真了解一個新地方的民情及其價值觀基礎。
托克維爾把“民情”定義為一種公共文化。他說,民情“不僅指通常所說的心理習慣方面的東西,而且包括人們擁有的各種見解和社會上流行的不同觀點,以及人們的生活習慣所遵循的全部思想”。他指出,美國的民主共和制之所以能夠穩定、有效,應歸功于地理環境、法律制度和民情,其中地理條件不如制度,而制度又不如民情。因為,民情是使制度能在最大程度上達到預期作用的民眾素質和行為習慣。也可以說,民情就是能影響國民普遍行為方式的社會氛圍和道德取向,它不是表面文章,而是有實質的價值認同內涵。
一個社會如果能容忍和尊重不同觀點,允許不同意見的自由和理性表達,那就一定有相應的價值觀在那里支撐。社會和個人一樣,若行為與原則不符,就會陷入信一套、做一套的精神分裂狀態,而這種狀態是不可能長期維持的,即使勉強維持,也會給人帶來很大的焦慮、挫折感和不安全感。
在我周圍的美國華裔人群中就有這樣的情況。他們雖然在一些生活小事上能夠入鄉隨俗,但并不認同當地社會的基本價值觀,因此就難以融入當地社會,只能在狹小的同族圈子里尋求慰藉,抱團取暖。積極參與投票和選舉可以是走出這種精神分裂狀態的重要一步。
不過,有的人雖然也參加投票,但仍然認為那是一種麻煩,不如事事有大政府來管省事。楊安澤似乎很明白一些選民的這種心理,他提出了一個大政府的核心政綱:全民基本收入。他主張,每月給每個18至64歲的美國人發放1000元美金,不附帶任何條件,以應對人工智能與自動化對就業市場帶來的沖擊。這樣一個破天荒的大政府的綱領,是否符合美國人對政府職能的民情觀念,能否讓楊安澤脫穎而出、最后與共和黨的特朗普對決,看來前景并不容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