愷蒂
克羅地亞與意大利隔海相望,眾多的島嶼,綿長的海岸線,是亞得里亞海的度假勝地。夏季去克羅地亞,已經說了許多年,今年終于成行。
因為朋友的緣故,我們選擇的去處,首先是北部的伊斯特里半島,在那里與南非過來的朋友相聚,之后再驅車南下,一路去扎達爾、斯普利特,經波黑的莫斯塔爾,最后到達最美小城,杜布羅夫尼克。
在歐亞大陸旅行,總能見到古羅馬帝國的遺跡,克羅地亞也不例外。普拉城內有古羅馬巨大的角斗場,兩千年的石墻依然完好聳立,據說可以容納兩萬名觀眾,排行世界第六(羅馬的角斗場可容納觀眾約6萬人)。扎達爾擁有亞得里亞海東岸最大的的古羅馬廣場,臨海的斷壁殘垣,倒塌的羅馬石柱,隨意擺放在綠草地上,行旅者可以駐足休憩。
九世紀時,克羅地亞人就在這里建立了封建國家,十世紀,克羅地亞王國成立,十一世紀,克羅地亞與匈牙利王國聯合并接受其統治。十六世紀,面對著奧斯曼帝國逐漸擴大的勢力,克羅地亞受制于奧匈帝國。但這些歷史政治的版圖從來就沒有包括沿海地區和眾多的島嶼,因為從九世紀開始一直到中世紀,克羅地亞的沿海城市基本是在威尼斯共和國的統治之下,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時,這里還是意大利的一部分,直到二戰聯軍打敗納粹,沿海地區才變成前南斯拉夫的一部分。所以,可以說克羅地亞的沿海地區更有意大利的風采,特別是北部的伊斯特里半島,與意大利接壤,去威尼斯是兩個半小時的車程,或是三個小時的輪渡。這里許多小鎮厚重的城墻,都是威尼斯共和國修建,例如山頂小鎮莫托文,海邊城市扎達爾。但如果你說他們更像意大利人,贊揚他們的餐飲如意大利的美食,他們可不認為這是一種恭維。對克羅地亞人來說,意大利人曾是他們的殖民者。
在人山人海之中,在無數的自拍桿下,讓人覺得這兩地的魅力都打了折扣。
第一周我們住在北部一個名叫佛羅斯科的簡單素樸的小漁村,這里石階窄巷,幾家餐館,著名的地震學家和氣象學家莫霍洛維奇出生在這里,也許是這里唯一能與歷史書掛上鉤的,海邊一塊簡單的石碑,標著他的名字和出生年月。這一帶沿海,平滑如鏡,遠處深藍,近處淺綠,或有鵝卵石的海灘,或有直接從礁石深入水中的扶梯。海水鹽分似乎遠高于地中海,只需依靠海水的浮力,可以平躺在水面看藍天飛鳥,或面朝下浮潛看水中各色魚等。海邊小鎮簡單的飯店中的魚蝦新鮮美味,菜市場里的水果蔬菜也浸透了陽光。
驅車往南到了斯普利特和杜布城,就來到了游客眾多的《權力的游戲》的地盤。這一團,那一團,都是尋找七國首都君臨城的粉絲們。這兩座城市都是世界文化遺產,杜布城更是名副其實的最美小鎮,但在人山人海之中,在無數的自拍桿下,讓人覺得這兩地的魅力都打了折扣。
最有意義的一段旅程是從斯普利特前往杜布城時,我們取道波黑的莫斯塔爾,這個曾在九十年代波黑沖突中遭受重創的小鎮,如今也是人聲鼎沸的旅游重地,內雷特瓦河上新修好的莫斯特橋上,眾多游客等待著摩拳擦掌的哥倆跳入河中。在一家新開的波斯納博物館中聽館長介紹前南斯拉夫的前世今生,看著巨大的地圖上國家疆界的屢次重新劃分,一個展廳中對鐵托的懷念,另一展廳中莫斯塔街道在沖突中的巨幅照片,仍能感覺到南斯拉夫那個逝去的國家的揮之不去的幽魂。恢復了古鎮風采莫斯塔,也給人希望。敘利亞,也門,或許有一天,那些重創的城鎮也能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