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著力于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其中也包含了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在日常教學中滲透心理素質教育。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心理素質
初中時代是一個人性格形成與發展的關鍵時期,特別是青春期來臨,初中生面臨著很多成長中的困惑,他們對成人的管理與教育已經有了主觀見解,不會盲從于成人。這一年齡特征決定了在初中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與健全人格,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項重要任務。新課程把良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作為教學的三維目標之一,無形中要求教師能充分注重對初中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并為初中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形成提供更多支持。
一、堅強意志的培養,奠定良好心理素質
堅強的意志,是學生健康人格塑造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的意志品質是在后天的生活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良好的意志品質對一個人整體素質的提高、健康人格的形成、未來事業的成敗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是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其主要途徑有:
1.寓意志培養于語文教學之中
中學語文教材集知識性、思想性、教育性于一身,教師可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內容,抓住學生的年齡特點、普遍性的心理困惑、主要的思想動態,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做一些意志品質培養方面的工作,包括培養學生堅定的信念,明辨是非果斷決斷的能力,頑強拼搏的優秀品質,以及遵守紀律、善于自制的良好習慣等。
2.組織實踐活動,使學生獲得意志鍛煉的直接經驗
意志品質是在實踐中,通過不斷克服困難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了獨立行動、獨立思考的機會,使其意志力得到了鍛煉。任何學習、勞動及文體活動中取得的成績,都需要參與者為實現目標表現出堅毅的精神,必要時還需表現出超眾的勇氣。因此,教師應積極組織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以及演講、語文知識競賽等活動,在實踐中鍛煉學生的意志。
3.加強意志的自我培養
在青少年自我意識逐步形成的過程中,他們能夠逐漸認識自我、評價自己的個性品質,這就為學生意志的自我培養提供了前提條件。
二、情感的培養
積累豐富健康的情感,是學生健全人格、提高堅強意志的催化劑。只有在積極健康的情感驅動下,學生才能有良好的社會責任感、正確明辨是非的能力及美好向上的情操。語文教材具有豐富的感性特征,為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提供了有利條件。
1.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
人的各種情感品質與個人所具有的認識分不開,特別是與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分不開。因此,語文教師要想全面培養學生的情感,必須使他們穩固地確定科學的世界觀和正確的人生觀,積極擴充有關的知識經驗,不斷提高認識水平。
2.豐富而健康的情感是在生活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
因此,語文教師應充分利用語文教學中的各種機會,為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內外活動,如書法比賽、賽詩會、文學社團活動等,使學生的日常生活多姿多彩。
3.加強學生的意志鍛煉
語文教師在注重培養學生積極情感的同時,還應引導學生克制各種消極、不良的情感,這就需要教師幫助學生加強自我意志的鍛煉。
三、增強競爭性,訓練學生勇于展示自我
當今,人才競爭逐步邁向多元化態勢,良好的競爭意識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語文教學中有大量這樣的機會,可以為培養競爭意識的教育提供契機。如在古詩這一單元的教學中,為了促進學生多讀詩,增強對中國古代燦爛文化的感情,我舉行了一次古詩詞朗誦比賽,要求每位學生都從課外書上找一首新詩詞進行朗誦,并請其他語文老師予以點評,最終評出一二三等獎。活動中,我建議評委老師先說出他的優點,再委婉指出朗誦中存在的問題,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四、從文字中汲取,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
語文課獨特的優勢在于文本的情感性,對語言文字的情感把握,是引導中學生健康成長的機會。
1.講讀誘導情感
一個人的情感會受到周圍人的無形影響,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時,充分地調控好自己的情感,讓學生在情感中求知,在求知中得到情感升華。比如,教授《故鄉》一課時,我設置了深情而悲泣的導入語,使學生聯想起了學過的少年閏土的形象,感受到今非昔比的感覺。“幾十年過去了,為什么情況有那么大的不同?閏土的不幸來自哪里?是什么導致四十歲左右的閏土活得像一個木頭人呢?”在我的引導下,教室里靜得可以聽見一根針掉下的聲音。三分鐘過去了,學生紛紛舉手,他們明白了,在黑暗的社會里,封建統治與戰亂使一個可愛的小生命演變成了一個木頭人,由此使大家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朗讀激發情感
從文本入手,引導學生朗讀課文,結合教師示范,可以再現文學作品的情感,使學生受到水到渠成的教育。
在學習《背影》一課時,詩歌的情感因素在字里行間自然流露,我首先進行范讀,將學生自然引入到這種情感之中,然后又將情感體驗的機會交給了學生,組織學生個別讀和齊讀,最后要求有感情地誦讀,讓他們表現出對延安的崇敬之情,從而使學生受到愛黨、愛革命的教育。
總之,作為新時期的教師,只要致力于建立新型民主的師生關系,從“學”的角度來研究“教”,通過活動式學習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將孩子在傳統的管理模式下可能失去的思維自由、創造自由、自主學習自由、實現自我意識自由還給學生,讓他們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問題,提高自己的認識能力,學會判斷是非,增進學生對班級各項教育活動的參與感、主人翁責任感,提高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自然會達到無為而治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張中原,徐林樣主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新編[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
楊卓,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縣學科帶頭人,市骨干教師;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