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
自新課程改革以來,“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學習方式成為了課堂教學的主旋律,使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廣度和師生合作交流的狀態等方面都實現了質的飛躍。但與傳統教學相比,其只是從形式上發生了改變,忽視了精神層面的學習過程,并沒有使學生真正理解知識、體驗情感、踐行價值觀。
中國教師報提出:課堂不能僅僅停留在還權于學生層面,課改必然要解決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的深度學習問題。所以,真正的深度學習是必須使學生體驗學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交流不是人云亦云,操作不是步人后塵,合作不是走過場。而是每個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圍繞著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展的學習過程。
那么,怎樣利用好這種新型的學習方式,使學生能夠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充分體驗得到發展,實現數學的深度學習呢?下面我將闡述自己在教學實踐中得出的幾點觀點:
一、注重問題的導向性是深度學習的保障
問題是課堂教學的心臟,也是課堂教學的魅力所在。提問是教學活動中師生交流的雙邊互動過程,亦是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的教學基本環節。課堂提問設計的恰當與否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以及創新意識的培養。教師不僅要設計好大的問題,更要設計相關的小問題,這樣才能不斷激發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并且,教師還要注意隨時生成新的問題,設計出學生可以積極參與的學習活動,只有積極的主動性才是深度學習最基本的保障。
陶行知先生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有效提問能使課堂教學事半功倍,學生學得有滋有味。以往在教學20以內進位加法時,不管是教材或教師都會有意地把學生的計算方法局限在“湊十法”上,認為這是最好、最簡捷的思維方法。其實不然,這不僅禁錮了學生的思維,也有礙于學生后續的發展。因此,我在教學“9加幾”這一內容時,一改傳統的方法,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設計了問題: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計算出結果嗎?大膽放手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探索計算方法,并鼓勵學生標新立異。結果學生有的用學具擺,有的進行小組討論,探索出了“接著數、拆小數湊成十、拆大數湊成十、把9看成10將原題變成10+幾-1”等多種計算方法。在學生探索出了多種計算方法后,我沒有評價各種算法的優劣,而是讓學生采用自己喜歡的算法進行計算。課后的作業證明,學生不但掌握了“湊十法”,而且還會靈活地運用各種方法。
二、加強動手操作的有效性是深度學習的落實
動手操作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取大量的感性知識,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而且可以進一步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可以主動參與到指定的數學活動中,通過動手、觀察、推理、總結等發現研究對象的某些變化規律或與其他對象的區別和聯系,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實踐是學生發展的源動力,教師只有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地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動情地實踐,深度學習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得到落實。
很多抽象的數學知識很難直接獲得,師生的口口相傳有時不僅不會幫助學生理解,還會給學生帶來困擾。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體驗,只有自己經歷過才會記憶深刻。比如,在教學《三角形的認識》中的“三角形兩條邊的和大于第三邊”時,我并沒有直接出示這一結論,而是先設置沖突:任何三根小棒是否都能圍成三角形?然后,發給每個學生長度分別為6厘米、3厘米和2厘米的三根小棒,讓他們試著圍三角形。通過嘗試,學生發現圍不成三角形。接著,我又發給他們每人長度分別是8厘米、5厘米和3厘米的三根小棒,讓他們繼續嘗試,學生發現還是不能圍成三角形。“奇怪啦!三角形有三條邊,我們就把三根小棒當做三角形的邊,為什么圍不成呢?”有的學生自言自語地說。那么,三根小棒的長度有怎樣的關系才能圍成三角形呢?接著,我再次發給他們每人長度分別為7厘米、5厘米和4厘米的三根小棒,讓他們再次圍三角形,結果他們很快都成功了。這時,有的同學急著問:“老師,前面兩次為什么圍不成三角形呢?”我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讓學生把每次分發的三根小棒中較短的兩根長度加起來,再與長度最長的那根比較。通過比較他們發現:第一組,兩根較短的和小于最長的那根。第二組,兩根較短的和等于最長的那根。第三組,兩根較短的和大于最長的那根。經過這樣的操作,學生們很快就理解了“三角形兩條邊的和大于第三邊”這一結論,并且深刻體會到了這句話的含義。實踐證明,在教學中巧妙地安排操作活動,能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從而使學生輕松愉快地掌握知識、運用知識。
三、挖掘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是深度學習的深化
教師應在數學教學中積極地創造條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鼓勵學生善于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并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深化對知識的認識,并增強學習興趣。
小學生的生活經歷還不太豐富,因此,有些數學知識對他們來說學習起來感到比較吃力。這就需要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之前,組織學生課前對相應的數學素材進行搜集,從而使學生獲得一種感性認識。比如課前調查,既可以拉近生活與教材的距離,又能對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進行培養,從而有效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學習之前的這些有效做法,能夠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數學的價值,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蘊含著極為豐富的各種數學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在生活中用心觀察,并及時記錄。比如外出旅游的行程安排、超市購物、行程問題等等,教師要將這些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必要的儲備,以便在課堂上能夠有的放矢的加以運用。
所以,深度學習不是指教師教的如何深,關鍵是教師如何引領和促進學生進入深度學習狀態。在我看來,好的問題就是向導,有效的動手操作是體驗學習生成的關鍵。而數學源于生活,回歸生活,解決問題,是深化知識必不可少的經歷。
總之,深度學習為實施有效教學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需要植根于課堂實踐進行具體化的研究,才能形成更為有效的課堂教學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