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銀星
歷史學科作為人文學科的核心內容,蘊含著豐富的人文資源,在陶冶情操、開闊視野、傳承文化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教師應挖掘歷史學科的人文精神,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使他們加深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世界的了解,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養成現代公民應具備的人文素養,以應對新世紀的挑戰。
1.歷史課堂教學應加強情感的投入與陶冶
沒有人的感情,教學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對真理的追求。它縱然能讓學生記住一些知識,但不能給學生以美的感受,不能給學生以情感關愛,不能引導學生去追求真理。歷史與文學有相同之處,如讀史讀到古人危急存亡之秋能夠慷慨激昂,不論是文人武人,慨然而出,拯民救國。學生的感情被他們激發鼓動,不由地感奮興起,把這種拯救國家民族危亡的大任放在自己的肩頭。可見,歷史極具以情感人的功能。
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對歷史教學有情感,對學生有情感,這樣才能在實際教學中把情感注入其中,從而使歷史課堂不再是那么枯燥乏味和毫無生氣。況且歷史本身就是豐富多彩和充滿情趣的。古往今來,眾多的歷史人物,或讓人敬,或讓人鄙;無數的歷史事件,或讓人扼腕長嘆,或讓人深深思考……歷史本身的無盡滄桑,留下可供發揮的廣闊情感空間和絕好素材。在教學過程中怎能對如此浩瀚豐富的歷史內容、一代代風流人物的神采舉止無動于衷,而不帶感情色彩地去講述呢?當王昭君一曲琵琶飄然出塞,怎能不為她的命運坎坷而嘆息?怎能不因她為民族友好而自我奉獻的精神所感動?當戰亂四起,烽火連天,“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怎能不為生靈涂炭、山河破碎而憂思?當岳飛取得郾城大捷,正欲乘勝進軍,卻見十二道金牌逼他班師,怎能不為他痛飲未竟而怒發沖冠、義憤填膺?怎能不對秦檜一伙茍且偷生、殘害忠良的無恥行徑而憤慨?當講到近代中國百年的屈辱史,怎能不痛恨列強的侵略、清政府的無能?怎能不為民族的悲劇而思考?又怎能不為仁人志士“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的豪氣所震撼……
以言感人、以情感人,把強烈的情感色彩有機地注入歷史課堂教學,怎能不給學生以極大的感染力,從而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的歷史課堂,難道還會枯燥呆板和死氣沉沉?教師在這種情感講述中,必然把歷史教育和人文思想無形中注入教學內容;學生在這種情感碰撞中,必然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師所要傳導的知識和理念,以及其中滲透的強烈的人文精神。
2.深入鉆研教材,挖掘教材的人文內涵
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內容,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內涵,尋求歷史與人文精神的契合點。歷史學科本身所具有的為其他學科所無法相比較的濃厚的人文內涵,如能得到較好的挖掘,讓學生內心真正體悟到,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大有裨益。
中華民族以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著稱于世。悠悠5000年,巍巍中華魂,祖先留下的人文財富太多太多,在中學歷史課本中不勝枚舉:有精忠報國、捐軀濟危的愛國情懷;有富貴不淫、威武不屈的氣節操守;有自強不息、精進不止的積極人生;有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求是精神;有溫良恭謙、推己及人的人間關愛;有坤德載物、謙下若水的博大胸襟;有民貴君輕、政在養民的民本思想;有允公允能、以德帥才的用人標準和清正廉潔、克勤克儉的為官之道;有臨淵履冰、朽索馭馬的憂患意識……
3.尋求歷史與現實的契合點,培養學生的人文性
“鑒前世之興衰,考古今之得失”是史學的根本任務;服務現實,啟迪未來,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是史學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尋求歷史與現實結合,在歷史教學中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同時也是歷史服務現實、啟迪未來重要作用的體現。因此,歷史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能關注現實、結合現實、追溯歷史,把歷史與現實有機地結合起來。
如以“大禹治水”這一知識為出發點,學生就可以總結我國與水有關的一系列知識:中國古代的水利工程,治水英雄及其品格,水與四大文明古國,水與農業;進而引申為水與中國封建社會,水利與王朝興衰,水與生態平衡,水與中國文化及中國人的性格,認識、利用自然規律等;總結前人用水、治水經驗、教訓、智慧,從而針對1998年我國長江流域和三江流域發生的特大洪水,以史為鑒,獻計獻策,提出治理方法,反思人類對生態平衡破壞的錯誤。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沉淀豐富的文化底蘊,塑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在歷史上涌現的千千萬萬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寶庫。青少年學生往往崇拜歷史上的名人英雄,但現行教材少有對具體歷史人物全面敘述,更談不上什么人格精神,因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盡量收集有關歷史人物的資料,使人物變得有血有肉,才能引起學生注意。青少年學生最容易接受情感性的東西,易被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所感染,易于領悟和模仿。例如,甲午中日戰爭之后,譚嗣同發出了“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的感慨!情感充沛,寄托詩人無限的惆悵和悲涼,也是激發詩人投身變法,救亡圖存,甚至不惜以一死來喚醒世人的偉大品格。用歷史人物高尚的品格熏陶學生,用他們的人格魅力去滋潤學生,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激勵學生學習動力,培養學生追求成功的價值觀,推動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
當歷史學科的教學更注重人文教育,注重它的歷史觀念和歷史思維能力時,歷史教育的人文性才能得到張揚,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的主體性和創造性才能得到有效發揮。總之,歷史教學呼喚人文教育,呼喚人性的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