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炭紀昆蟲館內,藍櫻呆呆地望向玻璃展柜中跟老鷹一樣大的遠古蜻蜓,又瞧了瞧手背上只有幾厘米長的小蜻蜓,一聲慘叫劃破寂靜……
2.5米長的蝎子、一人高的千足蟲、翼展75厘米的巨脈蜻蜓 ,以及接近3米長的遠古蜈蚣蟲……與這些蟲子祖先相比,現在的蟲子簡直小的可憐。那么,為什么古代昆蟲要比現在的大幾十倍呢?
首先,昆蟲的呼吸方式和我們完全不一樣,它們沒有鼻子,卻長著一套特殊的呼吸系統。在昆蟲的胸和腹兩側有一行圓形小孔,叫作氣門。昆蟲通過氣門“吸入”氧氣,氣門連著氣管,氣管就會把氧氣送到昆蟲全身各處。
重點來嘍!當氧氣濃度不夠高時,氣管就不能長得太長,否則到達氣管的氧氣量就提供不了昆蟲的呼吸所用,昆蟲也就沒辦法長得太大。而現在地球上的氧氣濃度只有21%。所以,現在的昆蟲自然變成小不點嘍。
昆蟲研究員喬恩·哈里森的實驗:在氧氣濃度不同的環境中喂養果蠅。
實驗結果:不是每只果蠅都在氧氣濃度高的環境中長了大個。但在氧氣含量高、
氣壓也高的環境下,生活到第五代的試驗果蠅,身體尺寸增長了20%。
實驗發現:昆蟲能通過各種各樣的技能來適應氧氣濃度的變化。
實驗結論: 較高大氣壓會使氧氣更多地進入昆蟲體內,間接讓昆蟲的體型巨大化。
看起來,氧氣濃度和大氣壓力都是導致昆蟲體型無比巨大的原因。盡管氧氣不需要獨自承擔全部責任,但也要承擔主要責任。不過,鑒于沒有氧氣人類就不能生存,大家不如追問一下是什么導致石炭紀的氧氣含量遠遠超過今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