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華
摘要:隨著住房市場的蓬勃發展,我國個人住房貸款實現了快速增長,雖然以住房為抵押可大大降低個人住房貸款的違約風險,但并未從根本上化解風險,目前商業銀行多存在“重貸輕管”的思想,貸后管理往往是應付檢查、流于形式。房地產市場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行業,對我國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在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關鍵時期,黨中央將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作為三大攻堅戰之一,這對商業銀行住房貸款風險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過分析商業銀行個人住房貸款貸后管理現狀和問題,研究探討了完善貸后管理、有效防范貸款風險的具體舉措。
關鍵詞:住房貸款 貸后管理 風險管理 貸后檢查 風險預警
一、個人住房貸款概述
個人住房貸款是商業銀行(或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向自然人發放的,用于購買、建造、翻建和大修住房的貸款。按照資金來源,個人住房貸款分為自營性住房貸款、住房公積金貸款和組合貸款。
由于個人住房貸款一般有住房作為抵押擔保,其貸款風險較小,對世界各國來說,都是商業銀行個人貸款業務中最主要的產品。在我國,個人住房貸款也是商業銀行最早推出的個人貸款業務。20世紀80年代中期,煙臺、蚌埠作為住房體制改革試點城市,最早發放了個人住房貸款,隨后國有商業銀行業陸續成立住房貸款部。隨著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和《個人住房貸款管理辦法》出臺,我國個人住房貸款進入快速發展階段。2008年至2017年,全國個人住房貸款余額由3.0萬億元增至21.9萬億元,增長了630%,個人住房貸款余額占個人貸款余額的比例基本保持在45%-54%。
與其他個人貸款相比,個人住房貸款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分期償付,由于住宅具有較高價值,對普通家庭來說,支付壓力較大,大部分采用分期還本付息的還款方式;二是貸款期限較長,通常貸款期限為10-30年;三是需要提供擔保,住房貸款一般金額高、期限長,為防范風險,銀行往往要求借款人提供抵押或質押擔保:四是貸款風險相對集中,對銀行來說,個人住房貸款需要借款人支付一定的首付款比例,大多有房產作為抵押物,相比其他貸款,不良貸款率較低,但受宏觀經濟和房地產市場的影響較大,容易發生系統性風險。
二、個人住房貸款貸后管理的主要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貸后管理是指住房貸款資金發放后,銀行通過一定方式對貸款資金用途、借款人還款能力和還款意愿、開發商項目進度、擔保情況等進行動態跟蹤和分析,以確保貸款資產安全的過程。由于個人住房貸款期限較長,貸款對象較分散,其風險暴露期較長,科學有效的貸后管理是貸款資金能夠按時收回的重要手段,是銀行實現利潤的保障。
個人住房貸款的貸后管理主要包括對開發商、項目、借款人、抵(質)押物、保證擔保人的貸后檢查,貸款回收,不良貸款催收、處置,合同變更以及檔案保管等環節,其中涉及的風險點較多。由于我國對個人住房貸款首付比例一直嚴格控制,我國個人住房貸款風險防御能力較高,不良率一直處于較低水平,2017年年末,我國商業銀行個人住房貸款不良率為0.3%。雖然不良貸款率較低,但目前商業銀行更加重視擴張貸款規模,疏于貸后管理,其中的問題日益凸顯:一是存在“重貸輕管”的思想。由于銀行獲得收益的主要來源是存貸利差,大部分銀行會花更多的精力放在貸款營銷上,而貸后管理不會產生直接的經濟利益,同時因為貸款期限較長,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和人力成本,所以銀行普遍不夠重視貸后管理。同時由于個人住房貸款資產質量相對較高,認為發生貸款違約的概率較低,對其貸后管理更加放松,即便發生違約,處置抵押品也能彌補損失。二是貸后管理流于形式。雖然各家銀行都對貸后管理做出了制度規定,但在實際執行中,貸后檢查、風險預警等流于形式,應付檢查的現象較為普遍。比如貸后檢查報告簡單復制早期報告,只是相應修改日期、數據等內容,并未深入實地考察開發商和項目情況:貸款資產機械地按照定量標準加以分類,缺少定性分析,信用等級評估方式不健全,評價結果對實際應用的參考價值不大。三是貸后管理考核不到位。目前銀行對貸后管理的考核指標主要有貸款回收率、逾期率、不良貸款率等量化指標,但房地產市場具有較大的波動性,在市場預期向好的情形下,好看的數字表面往往掩蓋了真實的貸后管理質量。四是貸后管理隊伍薄弱,缺少有效的激勵機制。目前銀行對職工的績效評估主要是依據貸款發放額度,不夠重視對貸后管理人員的激勵,貸后管理人員缺少工作積極性。同時銀行貸后管理人員配備相對薄弱,與風險識別防范的專業性要求有一定差距。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和房地產市場的調整,借款人家庭經濟收入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對房地產市場的預期也有了新的變化,對銀行的住房貸款風險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盡快完善貸后管理、有效防范貸款風險是當前的重要工作。
三、國內外銀行經驗借鑒
目前,國內商業銀行貸后管理比較成熟的做法主要有:建立完備的風險管理責任制度,加強風險管理、信貸等各部門的合作,共同開展貸后管理工作,專門成立貸后風險管理人員隊伍,明確各自分工,完善信息溝通渠道,形成了比較科學完善的貸后管理體系。同時注重提升信貸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定期對其開展業務培訓,強化風險管理能力,壯大貸后管理隊伍力量。
相比我國商業銀行,國外銀行貸后管理能力較成熟,通過借鑒花旗銀行的經驗,可以發現國外銀行一般具有較高的風險意識,他們認為預防風險相比治理風險更加重要,其信用風險管理體系比較健全,在發放貸款環節會進行嚴格的信貸管控,實行嚴格的貸后管理程序,對貸款資產進行精細化分類,在實際操作中能夠應用多層次、先進的信貸管理工具。
四、加強貸后管理的幾點建議
1.提高對貸后管理的高度重視
雖然貸后管理不直接產生經濟利益,科學有效的貸后管理可大大降低貸款違約風險,間接增加銀行的收益。作為銀行的管理者,要高度重視個人住房貸款的貸后管理,將貸后管理融入到貸款全流程管理之中,在銀行內部推進風險文化建設,提高信貸人員和貸后管理人員的風險意識,將防范風險思想根植于心,外化于行。
2.加強貸后人員隊伍建設
完善獎懲激勵機制,摒棄以信貸業務量為核心的激勵制度,要貫穿貸前、貸中、貸后全流程,將有效化解貸款風險納入到考核體系,對及時發現貸款風險、主動采取措施降低風險的人員給予鼓勵,對應付檢查、搞形式主義的人員進行處罰,提高貸后人員防范風險的主動性。拓寬貸后管理人員的晉升通道,吸引業務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貸后人員。加強對風險管理人員的業務培訓和培養,打造一支業務能力過硬的風險管理團隊。
3.細化貸后管理崗位職責,完善貸后管理制度
加強銀行內控管理,明確各崗位、各環節風險防范的職責,將風險管理責任具體到每一名貸后人員。明確各項貸款流程的標準,把握住風險管理的重點環節,使各個環節有效銜接。貸后檢查要確保檢查的頻次和力度,充分了解借款人、貸后資金使用、樓盤項目進展實際情況,關注可能影響還款的因素,包括宏觀經濟運行、房地產調控政策等外部情況,以及借款人經濟收入變化、信用狀況等自身因素,提前做好應對措施,防止產生不良貸款。完善風險報告制度,依據報告內容劃分報告類別、頻次,提高風險報告的參考性,加強貸款風險信息共享,打通信貸人員與貸后人員的信息通道。創新風險管理手段,借用技術手段,建立信用風險預警體系,從不同維度分析預測風險,提高風險預警能力和效率。對貸款資產實時動態分類評價,完善貸款催收制度,根據貸款逾期狀態采取差別化的催收方法。同時,貸后管理考核指標要廣泛征詢貸后管理一線職工的意見,與風險管理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真正發揮出風險識別、風險預警的作用。
4.推進信息共享,在行業內筑起風險防范的強大合力
通過人民銀行、公安、法院、工商等途徑廣泛收集借款人相關信息,對借款人的信用狀況進行全方面了解,及時關注借款人還款能力變化,借助于大數據技術,有效分析排查借款人違約風險,提前做好針對性的處理措施。將出現逾期貸款的借款人信息報送人民銀行征信系統,并在銀行之間共享互通,在貸款行業內建立起強大的風險預警體系。
5.強化貸后檔案管理
借款合同、抵押合同等貸款資料是確保借款人履行還款義務的法律依據,在貸后管理中確保檔案資料齊全、真實,相關人員應及時整理歸檔貸款資料,按照相關標準登記保管,并建立電子檔案,避免紙質資料損毀帶來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