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飛
摘? ? ?要:青浦區歷年來通過“小型農田水利工程”“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及“都市現代農田水利工程”對全區內很多灌區進行了農田水利配套建設。但由于受建設時期技術和設備不成熟等原因,部分已建灌區問題逐漸突顯,不能滿足當前農田水利發展需求,從而給青浦地區農業的發展起到了限制作用。
關鍵詞:灌區配套現狀;設施發展;遠期設想
1? 灌區配套現狀情況
2013年以前青浦地區農田水利項目的建設標準相對較低低,灌區建設采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方式,部分灌區僅建設泵站或交通道路,無法滿足現代化農業要求;2014 年及以后對農田水利項目采用系統化建設,建設標準較高基本可以滿足現代化農業的要求。
1.1? 基本無農田水利配套建設的灌區
由于很多灌區現無農田水利配套建設設施,如練塘鎮浦南村、金澤鎮雪米村的大多灌區都無基本農田水利配套設施,現灌區基本采用臨時水泵進行灌溉,灌排兩用土溝進行灌排水,交通道路多為土路,遠不能達到現代化農業的需求。這類灌區急需進行灌溉系統、排水系統、交通系統以及生產管理設施的建設和配套,保障正常的農業生產種植和經營管理。
1.2? 具有部分農田水利配套建設的灌區
部分灌區由于近年來建設過,但建設標準較低,灌區建設采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方式,部分灌區僅建設泵站或交通道路,灌溉系統及排水系統多為土溝,少量已建明溝由于缺乏管理養護,破損較為嚴重,無法滿足現代化農業要求,需要對這些灌區進行統一考慮建設才能達到現代化農業建設的需求。
1.3? 已按現代化農田水利配套建設的灌區
部分灌區近年來建設過,且建設標準高,灌區建設采用整體方式進行建設,灌區的灌溉系統、排水系統及交通系統都可達到現代化農業建設的需求。
2? 農田水利配套設施發展對策
2.1? 提升改造農田基礎設施,形成完善的灌排工程體系
改善、提升項目田間設施占用率不高于8%,新建項目田間設施占用率不高于5%,區域土地占補正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適應全程機械化生產作業,生產道路到達耕作田塊,農業生產配套齊全;路網林化,排水生態化,植物無害化;使有年限不低于15年;土地集中流轉,發展聯合承包體系,實現生產規?;芾碜灾骰?。使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生態環境顯著提高。
2.2? 泵站選址及水泵選型需合理科學
為了符合青浦區江南水鄉的景觀風貌,泵站外部要求應簡單協調、優美大方,灌溉泵站一般應設置在灌區的中心,其選址還應綜合考慮水源、交通、用電和管理,占地面積不得大于40㎡。 500 畝以下灌區宜建一座泵站配1 臺水泵(350ZLB-3.5B(Q=956m3/h,H=3.6m,P=15kW)),1000 畝以下灌區配泵不宜超過2 臺,1000 畝以上灌區配泵不宜超過3 臺。小型灌區的泵站不配備用泵。
2.3? 提升渠系工程建設標準
渠系水利用系數應不低于0.81、管道系統水利用系數應不低于0.95;渠系分干、支兩級,主干管采用低壓管道輸水,灌溉末端采用灌溉明渠或管道進行輸水灌溉。管道采用UPVC實壁管,明渠采用水泥板襯砌明渠,采用梯形斷面型式;根據灌區的田塊寬度,每隔25米或30米設一灌水口。對于田塊較大的灌區可將明渠口寬適當放大;當渠道或排水溝需要穿越河道或等級公路時,可通過設置倒虹吸管予以溝通。根據河道及到道路大小常采用開槽埋管或采用拖拉管兩種過穿方式。
2.4? 提升排水及降漬標準
農村圩區應按照20年一遇標準設計,糧田排水標準取20年一遇最大24h 面雨量按典型雨型2天排至水稻耐淹深度。糧田地下水埋深一般應綜合考慮所在區域的土壤、河道水位、地面高程和作物生長、農機耕作的要求,控制在田面0.6~0.8m 以下。排水明溝采用鋼筋混凝土襯砌明溝及生態溝兩種形式。
2.5? 提升灌區交通標準
田間道路分為干路(或稱機耕路)、支路(或稱田間道)兩級。干路寬度≤4m,支路寬度≤2.5m,路肩寬度一般采用0.3m~0.5m,支路較長時,根據實際需要可設置會車平臺。灌區內干路上的橋梁按農橋-Ⅰ級設計;支路上的橋梁按農橋-Ⅱ級設計,橋梁凈寬應滿足農業機械通行要求。干路與支路的道路設計荷載標準應分別與農橋-Ⅰ級、農橋-Ⅱ級相對應。箱涵設計荷載等級為農橋-Ⅱ級,箱涵規模以不小于1/2河道過流能力確定。
2.6? 提升管理設施標準
根據各灌區的現狀情況設置倉庫及曬場,倉庫及曬場盡量利用原有設施,如有部分設施損壞,可對其進行翻新改造。設立養護管理專項資金,財政專項按法定比例增長,優先用于長效管理,管理養護資金實行鎮級報帳制,確保資金到位、??顚S?。
3? 現代化農田水利配套設施遠期設想
為實現農田水利設施標準化及信息化、自動化管理目標,選取部分地塊規整、灌區集中、土地全部流轉并統一經營、具體良好的條件實現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生產管理的灌區,建設擬建設成為高標準灌區。在一般型灌區的基礎上,設自動化系統實現信息化管理和自動化操作,配套5米寬瀝青主干道以符合大型機械生產需求及滿足觀光農業需求,集中連片打造多個灌區形成現代化農業生產基地,進行生態建設實現綠色農業有機農業幫助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灌溉系統:新建信息化自動化新型灌溉泵站,全程采用管道進行輸水,設干支兩級輸水管道,將水直接輸送至田塊,干支兩級管網間配自動化分流閘門,末端設玻璃鋼等新型放水口,田塊按寬35~40米、長100~150米劃分,每個田塊設置放水口;排水系統:重建斗、農兩級排水明溝,實現灌排分離,明溝結構生態型為主,并配農田尾水處理設施,試點建設田林協同、田塘協同等農業面源污染消減系統;交通系統:配套建設干、支兩級田間生產道路,主干道采用5.0米寬的瀝青道路,支路采用3.0米寬的水泥道路,支路至田間配農機下坡道;自動化系統:一個集灌溉設施自動(遠程)控制、農田及水位實時監測、視頻監控、數據瀏覽、田間液位,移動APP互聯互通等功能為一體的信息化監控平臺。旨在全面整合灌區內的各項設施和資源,實現糧田智能灌溉、水位自動調節、水資源能耗自動統計分析等功能,節約糧田種植管理過程中的人力物力消耗,提高管理水平;保障糧田產出質量,從而探索形成規范化的農田水利設施管理體系,為水利設施的信息化和標準化管理做好示范。自動化灌溉系統由上位操作系統、灌區自動化灌溉系統、APP自動化灌溉系統、視頻監控系統、網絡通訊系統等系統組成;生態化建設:對灌溉泵站取水的河道進行生態化建設或建設“凈化塘”,對水源進行有效凈化,為農田提供優質、無害的水源,田間配套物理殺蟲燈等設施減少農藥使用量,大力推廣有機肥減少化肥使用量,以建成生態農業區,生產品質好、附加值高的綠色有機農產品。
4? 結束語
隨著水務一體化改革的不斷深入,為建立設施長效管理機制,推進設施運行維護規范化、標準化。建議探索管養模式,強化人員素質,規范標準養護,強化日常監管,加強設施考核。使農田水利建設達到建管結合,從而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赤工,胡振虎.中國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現狀、原因與對策[J].山東財經學院學報,2011(12).
[2] 劉輝.淺談小型農田水利的設施建設與管理[J].科技創新導報,2012(7).
[3] 趙競成.如何把握好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的建設重點[J].中國水利,2010-12-12.
[4] 上海市水務局關于印發《上海市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前期工作指導意見(試行)》的通知.滬水務[2014]112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