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亮亮
針對8月24日、25日的暴力違法活動,香港警方在執法中拘捕86人,其中25日的“荃葵青游行”中有一名12歲男孩被捕。這是自今年6月示威活動爆發至今年齡最小的被捕者,消息傳出后引起香港社會廣泛關注。
據報道,該男孩涉嫌非法集結,被捕時身上有一支一米長的鐵棍,還隨身帶了噴漆、頭盔及防毒面罩等裝備。顯然這個孩子不是好奇跟隨人群看熱鬧,而是有備而來,參加非法集結甚至準備暴力襲警。警方曾聯絡其父到警署陪同,男孩后因病送院。
一個12歲、剛剛升上中學一年級的孩子,他的“第一課”竟然是由于非法活動被警方拘捕,絕大多數人都會覺得這也未免太奇葩了。但是,這正反映了當前香港教育的問題,反映了香港青少年成長中存在的問題,更反映了一部分學生家長和老師的問題。
從2012年以來,香港的反政府社會運動基本都以中學生打頭陣,這在世界范圍都是極罕見的。2012年的“反國教運動”是一部分中學生發動的、2014年的非法“占領”運動是由中學生罷課掀起的。今年6月以來持續的示威活動和近來成為常態的暴力活動,青年人也是主力。香港警方已經逮捕的800多人中,大部分是青年人,其中也有一些未成年的中學生。甚至,一部分都不知自己在干什么的中學生正醞釀開學就罷課,聲言“要 以罷課向政府施加壓力”。
筆者認為,這絕非香港社會之福,絕非香港社會可引以為傲的現象。相反,這會成為香港的災難。
未成年人參加反政府示威活動,首先是受他們的老師和家長的洗腦造成的。2012年的“反國教運動”提出“反洗腦、反赤化”口號,一看就知道不是香港青少年使用的語言,而是他們身后的成年人傳授的;就像現在反對派提出的“光復香港”,“光復”這個詞過去也不是反對派使用的詞語。筆者曾經目睹一位年輕的母親,手指墻上貼著的反政府標語,對兩個年幼的孩子說:“差人(警察)很壞的,專門打后生仔女。”兩個孩子表情茫然。
于是,我們可以明白了為什么有這么多未成年人參與暴力示威活動。筆者也曾經看到兩個稚氣未脫的女學生在張貼包含極強烈意識形態斗爭字眼的標語,但實在不確定她們是否明白標語的意思。
其次,青春期固有的逆反心理,也造成未成年人參與政治運動。他們覺得上街抗爭“很激”“很酷”,或者說“很好玩”。一些青少年將街頭抗爭當做電玩的延伸和放大,香港警察的克制又使得他們認為“警察不能拿我怎么樣”。無良媒體的慫恿也刺激他們變本加厲。法庭對未成年人不能使用成年人的量刑標準,也令一些未成年人心懷僥幸,以身試法。
香港的青少年大部分在學校和家庭都沒有受到中國文化和歷史的系統教育,不知中國的含義,卻又被煽動“反中”。其中一些青少年在平時的手機通信和社交媒體的互動中,甚至將中國稱為“支那”,將警察稱為“黑警”或“警狗”。這是香港的“顏色革命”與其他地方截然不同的特點。
香港一位專欄作家曾對此現象揶揄道:“少年殘則香港殘”。子不教,父之過。青少年問題根子在家庭與學校。香港一些青少年在茫然中參與暴力抗議活動,得到的將是終身的教訓。▲
(作者是香港資深評論員)
環球時報2019-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