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琴 林燕 王春玲
(福州市第一醫院手術室,福州,350004)
手術是指醫療人員使用醫療器械對患者進行機體切除、縫合等方式進行治療[1],患者對手術治療總是有恐懼緊張的心理,特別是非全麻患者雖然身體感覺不到疼痛,但因為意識清醒,思維發散而處于恐懼中。然而當患者的緊張恐懼情緒超過一定的界限以后,使得有條不紊的機體運行產生混亂,加之因為緊張恐懼等情緒影響,患者很難入睡,不僅對患者病情康復不利,還會增加并發癥的發生幾率[2]。為了安撫患者情緒,使患者的各項功能恢復正常,對患者實行護理干預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以我院收治的120例非全麻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護理干預對非全麻患者睡眠質量的改善作用,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福州市第一醫院手術室收治的非全麻手術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觀察組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26~45歲,平均年齡(30.85±4.85)歲,對照組中男32例,女28例,年齡25~45歲,平均年齡(30.45±4.35)歲。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經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
1.2 診斷標準 非全麻手術患者有睡眠障礙的患者,睡眠障礙符合“中國成人失眠診斷與治療標準(2017版)”[3]。
1.3 排除標準 1)患有認知障礙,語言障礙的患者;2)有精神病史或者有精神問題的患者;3)全身麻醉手術的患者;4)對乙醇或藥物依賴者;5)有其他重大疾病的患者。
1.4 護理方法
1.4.1 對照組 對照組在治療期間實施常規護理,主要包括:1)手術前。查房、測量患者各項生命指標。為患者講解相關注意事項。2)手術中。協助醫療人員進行手術,監測患者手術中各項數據,維護手術過程中的無菌操作等。3)手術后。將患者送回病房,進行病房交接等。
1.4.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護理干預,主要包括:1)病房護理干預。護理人員要注意為患者提供一個舒適的環境。2)術前護理。護理人員在手術前向患者講解手術的相關信息,與患者進行溝通,緩解患者緊張的情緒。3)術中護理。在患者等待手術時再次與其交流,緩解患者緊張情緒,嚴格檢測患者手術中的各項生命指標,密切關注患者的狀態,可采用播放音樂等形式轉移患者的注意力,安撫患者,使其保持平穩狀態。4)術后護理。患者結束手術,護理人員陪同回到病房,向患者家屬詳細解說注意事項,護理細節,定期檢查患者的情況,檢測基本生命指標。與患者保持溝通,疏導心理問題。
1.5 觀察指標 觀察2組患者手術前、手術后的心理情況,主要檢測患者的焦慮、抑郁情況。采用焦慮抑郁評分表,得分越高則患者越焦慮、越抑郁,心理狀態越不佳。觀察和比較2組患者護理前后睡眠質量評分,患者的睡眠質量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量表進行評價,患者得分越高,睡眠質量越差。

2.1 2組患者抑郁和焦慮評分比較 入院時2組患者的抑郁和焦慮評分較高,護理后2組患者的焦慮和抑郁評分與護理前比較均降低,但觀察組的焦慮和抑郁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入院時、術后24 h抑郁和焦慮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入院時比較,*P<0.05;與對照組術后24 h比較,△P<0.05
2.2 2組患者護理前后睡眠質量評分比較 護理后2組患者睡眠質量評分都高于護理前,但觀察組患者的睡眠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護理前后睡眠質量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護理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護理后比較,△P<0.05
手術的目的是為了維持患者身體健康,但在人體上開刀、切割、縫合等方式容易讓患者產生巨大的恐懼心理,從而破壞患者免疫系統,降低睡眠質量,增加并發癥的發生幾率。
為了確保手術的安全性,需要給予患者相應的護理干預。常規護理缺乏和患者密切溝通,對患者術后的恢復也帶來不利影響,從而達不到康復治愈的目的。
對非全麻患者的護理干預是一種具有預見性、綜合性、完整性的新型護理模式,護理人員的態度對患者的主觀情緒具有引導調解的作用,能安撫患者情緒,保證手術的安全、順利進行[4]。護理干預不僅能確保患者住院環境的舒適,手術過程的安全性操作,還能主動了解患者的需求,緩解患者緊張、恐懼等負面情緒,從而確保患者心理健康,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為患者康復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護理干預以人為本為原則,以患者為中心,多層次、全方面的為患者考慮,能極大的保證患者始終處于最有利的狀態。本文研究表明對非全麻患者實施護理干預,不僅能降低患者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還能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相比于常規的護理具有更明顯的效果,對患者幫助最大。
綜上所述,護理干預對非全麻手術患者的睡眠質量具有改善作用,值得在臨床護理中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