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峰
(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院,洛陽,471000)
骨科創傷病癥的患者通常伴有劇烈疼痛癥狀,嚴重時引發高血壓、心率加速等并發癥,給患者生命質量造成極大影響。骨科創傷患者通常會因疼痛導致睡眠質量下降,睡眠質量較差,不僅會引起各類并發癥,還會影響創傷恢復以及延長住院時間。所以,針對創傷骨科患者除了創傷治療外,還需對患者進行疼痛護理干預,提升患者睡眠質量,促進患者病情的康復[1]。本次主要針對骨科創傷病癥的患者采取疼痛護理管理模式的效果進行分析,選取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于本院接受治療的100例對象并實施詳細分組研究,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院收治的創傷骨科病房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例。對照組中男26例,女24例,年齡25~61歲,平均年齡(43.3±2.5)歲。觀察組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22~60歲,平均年齡(41.5±2.1)歲。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采用疼痛護理管理模式。具體方法是:1)護理人員的專業化培訓:對護理人員進行疼痛護理方法、疼痛評估方法、鎮痛藥物使用方法方面的專業化培訓。2)疼痛護理小組的建立:小組成員由責任護士、護士組長以及護士長組成,對疼痛護理工作進行管理。3)疼痛護理管理流程的制定:對疼痛評估方法加以落實,對疼痛咨詢方式加以規范,通常情況下使用數字評分法來對患者進行疼痛級別的評分。4)環境方面的護理:為患者營造整潔、干凈及舒適的病房環境,關注患者情緒,幫助患者緩解煩躁、緊張的情緒,通過護理減輕患者的疼痛感。5)體位方面的護理:通過合理體位的指導,減輕患者疼痛感,避免患者因疼痛不適體位不當造成軟組織的損傷。若患者存在肢體腫脹的,可以指導患者體位呈外展中立位,從而促進血液循環的改善。6)心理方面的護理:由于骨創傷病程較長,護理人員還要注意和患者進行積極的溝通,消除其不良情緒,改善患者睡眠[2]。
1.3 觀察指標 觀察2組患者護理效果,疼痛評分及睡眠改善情況。
1.4 療效判定標準 生活能夠自理、疼痛明顯減輕、骨創傷恢復良好,則為顯效;生活無太大影響、輕微疼痛、骨創傷有所恢復,則為有效;病情無好轉、疼痛加重,則為無效。疼痛評分:比較2組患者護理前后VAS疼痛評分,滿分是10分,患者疼痛程度隨數字由低到高[3]。睡眠質量評分:對患者護理后或手術后3 d護理過程中的睡眠質量進行評估。0分:無痛且睡眠良好。1分:輕微疼痛且睡眠無干擾。2分:疼痛較明顯、干擾睡眠、需用鎮痛藥。3分:疼痛劇烈難忍、嚴重干擾睡眠、需用鎮痛藥。

2.1 2組患者護理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的總有效率為94.0%,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的72.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護理效果分析
2.2 2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疼痛評分比較 2組患者經過護理后疼痛有所減輕,但觀察組患者疼痛程度較對照組改善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護理前后疼痛評分比較分)
2.3 2組患者護理后的睡眠改善情況比較 經過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睡眠質量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護理后睡眠質量比較(例)
骨科創傷患者大部分屬于急診入院的患者,病程較長且治愈也需要漫長的過程,期間經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感,特別是手術后的第1天到第3天疼痛的發生率高達90%左右。在骨科創傷患者當中,疼痛不適較為常見,且大多屬于急性疼痛,容易對患者睡眠質量造成極大影響,甚至威脅到患者生命健康。由于以往傳統護理方式對于骨創傷患者不適癥狀以及疼痛感的緩解效果不大,特別是患者因疼痛引發恐懼、焦慮等心理問題,影響患者病情的康復。所以對骨科創傷患者采取科學合理的護理辦法,對患者疼痛情況進行緩解的同時,有利于改善患者睡眠質量,加快病情的恢復[4]。
現如今,疼痛護理管理模式在臨床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其作為目前骨科創傷疾病護理過程中一類新型的護理管理方法,不僅能夠幫助患者減輕疼痛感,改善睡眠質量,減少各類并發癥的發生,對患者生命質量改善有了很大的幫助。本次研究中,針對骨科創傷患者采取疼痛護理管理模式,對患者疼痛及睡眠質量改善較明顯,效果較好。并從心理上幫助患者消除恐懼、緊張的情緒,有利于睡眠質量的提升,促進病情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