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秀瓊 鄭劍菁 王鈴
(福建省立醫院,福州,350001)
目前化療是臨床治療腫瘤的主要方法,雖然此方法能夠抑制或殺滅腫瘤細胞,有較好的效果,但化療差生的不良反應較大,因此怎樣改善化療后患者的不適反應,提升預后質量成為熱點。本次觀察了護理干預改善化療期腫瘤患者睡眠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福建省立醫院收治的化療期腫瘤患者66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3例。對照組中女16例,男17例,年齡31~70歲,平均年齡(50.54±5.32)歲。觀察組中女17例,男16例,年齡32~71歲,平均年齡(51.24±4.31)歲。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經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
1.2 納入標準 化療期間的腫瘤患者,經匹茲堡評分(PSQI)有睡眠障礙者。
1.3 排除標準 1)精神性疾病患者;2)嚴重傳染病患者;3)嚴重心、腦、腎器質性疾病患者;4)不能配合研究的患者。
1.4 護理方法 對照組開展常規護理。觀察組開展護理干預:1)經濟護理干預:護理人員依據患者經濟承受能力對治療方案進行合理選擇,節約開支,做好使用昂貴藥物的思想工作,告知患者與家屬用藥目的,提升患者配合度。2)睡眠健康教育護理。針對患者開展睡眠衛生教育干預,促使患者了解睡前飲食、睡前3~4 h避免鍛煉、合理作息時間等睡眠衛生知識,為其構建良好睡眠習慣,降低干擾睡眠質量的因素。3)睡眠行為與認知干預。告知患者不可在床上看電視或者閱讀,不管夜間睡多久,清晨都需按時起床,同時防止白天打瞌睡,提升睡眠效率,采取個別交流、發放文字資料、定期集體講座等模式,輔助患者能夠更好的認識自我。4)心理護理干預。護理人員建立新型護患關系,采取心理學知識技巧,全面了解心理防御特征與負性情緒,通過希望療法、肌肉放松技術、音樂療法等心理干預技術,輔助患者構建合理的心理防御機制,了解疾病知識,提升患者信心,并且加入家庭干預,開放家庭探視,構建科學的情感支持系統,改善患者心理問題,提升患者睡眠質量與自身免疫功能。4)環境護理干預。護理人員需要予以患者安靜與舒適的就診環境,保持空氣流通,維持適宜的濕度與溫度,交接班或者巡視病房保持動作輕柔。

表1 2組患者PSQI總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護理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護理后比較,△P<0.05
1.5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2組患者PSQI總分(入睡時間、睡眠質量、睡眠時間、睡眠障礙、催眠藥物、睡眠效率、目前功能)、不良反應發生率(心動過速、惡心嘔吐、冷汗、頭暈眼花)。

2.1 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03%(惡心嘔吐1例),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1.21%(心動過速1例、惡心嘔吐4例、冷汗1例、頭暈眼花1例),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2組患者PSQI總分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入睡時間、睡眠質量、睡眠時間、睡眠障礙、催眠藥物、睡眠效率、目前功能、PSQI總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2組患者入睡時間、睡眠質量、睡眠時間、睡眠障礙、催眠藥物、睡眠效率、目前功能、PSQI總分與護理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睡眠屬于規律、循環且復雜可逆的一種生理現象,是存儲體力與恢復體力的關鍵途徑。睡眠質量較差,容易發生個體感覺障礙、思維障礙以及行動障礙,對人們的生命質量與健康水平造成影響[1]。腫瘤化療患者因疾病自身、外界環境、治療方案、心理因素等相關因素的影響,促使增加兒茶酚胺量,導致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呈現出失眠多夢、情緒激動、精神緊張以及煩躁多慮等臨床表現,導致睡眠質量降低。腫瘤屬于嚴重的一種應激源,不僅會增加患者心理壓力,形成不良情緒,還會降低患者睡眠質量。采取行為鍛煉方法利于輔助緩解患者軀體癥狀與心理應激,并且選擇音樂療法,可將內分泌系統與免疫系統減少的緊張心理減少,將類固醇激素水平降低,放松大腦睡眠中樞,促使患者快速進入到睡眠狀態[2-3]。
本研究中觀察組護理后不良反應發生率僅為3.03%、PSQI得分為(6.55±0.28),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2組PSQI得分與護理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使用護理干預在化療期腫瘤患者中與常規護理相比較獲得更顯著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