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舒憶 唐藝 趙應梅 陸雅麗 莫我躍



【摘 要】目的:對椒目進行生藥學鑒定研究,為椒目的質量標準提供研究依據。方法:采用基源鑒定、性狀鑒別對椒目的來源、性狀進行鑒別;采用石蠟切片和粉末制片法研究椒目的顯微結構。結果:椒目呈類圓球形、半球形或卵形,表面黑色具光澤。顯微結構清晰,表皮細胞長方形,石細胞眾多,內種皮細胞有明顯網狀紋理,子葉海綿組織細胞排列疏松。粉末棕褐色,可見種皮表皮細胞、石細胞、內種皮細胞等。結論:椒目原植物形態特征明顯,性狀特征及顯微構造顯著,其生藥學研究可為椒目的質量標準提供充分的科學依據。
【關鍵詞】椒目;生藥學;性狀鑒別;顯微鑒別;石蠟切片
中圖分類號: R282.5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20-0224-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0.104
椒目Semen Zanthoxyli為蕓香科植物花椒的干燥成熟種子。立秋前后果熟時采收,晾干,待果實開裂,果皮與種子分開時,取出種子即得。據記載,該藥性味苦、辛,溫。小毒。歸脾、肺、腎、膀胱經,有利水消腫,祛痰平喘等功效,用于水腫脹滿、哮喘、痰飲喘逆等癥[1],始載于《本草經集注》。現對椒目的基源、藥材性狀、橫切面和粉末的顯微鑒別特征進行生藥學研究,旨在建立椒目的真偽鑒別方法,并為其質量標準的修訂提供依據。
1 材料和儀器
(1)材料:椒目采集于貴州貞豐、貴州遵義、陜西鳳縣等地,并經貴州中醫藥大學魏升華教授鑒定。
(2)儀器設備:Leica DM2500光學生物顯微鏡和Leica S60立體顯微鏡(德國Leica Microsystems);Leica RM2245半自動輪轉切片機(德國Leica Biosystems)。
(3)試劑試藥:無水乙醇、乙醇、二甲苯、番紅、固綠等(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
2 方法
(1)基原鑒定對原植物形態進行觀察,制作蠟葉標本,進行原植物鑒定,并描述植物形態特征。
(2)性狀鑒別使用游標卡尺測量椒目果實和種子的長度、直徑,采用肉眼和立體顯微鏡觀察椒目的形狀、大小、顏色、表面特征、質地、斷面、氣味等。
(3)顯微鑒別采用石蠟切片法[2]研究椒目的顯微結構。取椒目,煮沸數分鐘后,在水中浸泡過夜,放入70% FAA固定液(70%的乙醇90ml,冰醋酸5ml,37%甲醛5ml)中固定24h,依次在不同濃度的乙醇中逐級脫水,乙醇濃度按順序依次為70%、80%、90%、95%、100%,每次1h。脫水后先用無水乙醇-二甲苯(1:1)浸泡1h;再用二甲苯浸泡1h,反復2次。后置于65℃恒溫箱中浸蠟,每隔30min加固體石蠟1次,反復3次,置換成純石蠟后在恒溫箱中放置6h,使石蠟充分浸入種子中。包埋后修塊、切片。切好的蠟片在展片臺上展開、貼片,再置50℃烘箱中烘干。在二甲苯中脫蠟,乙醇復水后番紅染色1h左右,60%、70%、80%、90%的乙醇逐級脫水后,入固綠溶液中染色2min,脫水后二甲苯透明封片。采用Leica DM2500光學生物顯微鏡觀察、拍照,圖片均用Leica LAS V4.3顯像系統處理。
3 結果
1)植物形態特征花椒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枝有短刺,小枝上的刺基部寬而扁且勁直的長三角形,當年生枝被短柔毛。葉有小葉5-13片,葉軸常有甚狹窄的葉翼;小葉對生,無柄,卵形,橢圓形,稀披針形,位于葉軸頂部的較大,近基部的有時圓形,長2-7厘米,寬1-3.5厘米,葉緣有細裂齒。葉背基部中脈兩側有叢毛或小葉兩面均被柔毛,中脈在葉面微凹陷,葉背干后常有紅褐色斑紋?;ㄐ蝽斏蛏趥戎χ敚ㄐ蜉S及花梗密被短柔毛或無毛;花被片6-8片,黃綠色,形狀及大小大致相同;雄花的雄蕊5枚或多至8枚;退化雌蕊頂端叉狀淺裂;雌花很少有發育雄蕊,有心皮3或2個,間有4個,花柱斜向背彎。果紫紅色,單個分果瓣徑4-5毫米,散生微凸起的油點,頂端有甚短的芒尖或無?;ㄆ?-5月,果期8-10月[3]。
2)性狀特征本品呈類圓球形、半球形或卵形,種臍斜平,直徑3-5毫米。表面黑色具光澤,可見細密的魚鱗狀紋理,有的部分表皮脫落,露出黑色魚網狀紋理。質堅硬,剖開可見淡黃白色的胚乳及兩枚子葉,顯油性。氣香,味微麻、辣。如圖2所示。
3)顯微特征
(1)本品橫切面:表皮細胞長方形,柵狀,大小相近,外被有角質層,其下有眾多石細胞,相聚成帶,細胞形狀各異,大小不一,紋孔及孔溝清晰。內種皮細胞數列,有明顯的網狀紋理,木化。胚乳細胞多列,多角形,細胞壁薄。子葉表皮細胞1-2列,海綿組織細胞排列較疏松。胚乳細胞及子葉細胞內含油滴及糊粉粒[4-5]。如圖3所示。
(2)粉末特征本品粉末棕褐色,種皮表皮細胞多角形,棕紅色,長28-80μm,直徑20~58μm,垂周壁念珠狀增厚,少數均勻增厚,有的細胞較大,內充滿黃棕色透明分泌物。石細胞類圓形、類方形或橢圓形,棕黃色,紋孔和孔溝清晰。內種皮細胞淡黃色,網狀增厚明顯,木化。如圖4所示。
4 討論
顯微鑒定是中藥材真偽鑒別的重要方法,是中藥鑒定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但在椒目石蠟切片的制作過程中發現,椒目硬度大,溶液不宜滲入,切片時易脫落,切片難度大。通過研究比較,新鮮椒目相較于干燥的椒目,更易制作出效果良好的石蠟切片。在石蠟切片的制作過程中,表皮細胞易脫落,柵狀結構易破碎,制作時應格外注意。本文對椒目進行了詳細的生藥學研究,為椒目質量標準的制定提供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上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292.
[2]趙中振,陳虎彪.中藥顯微鑒定圖典[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
[3]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
[4]曹蔚,薛美玲,謝艷華,等.椒目種皮的石蠟切片制備方法及顯微鑒別研究[J].陜西中醫,2012,33(3):352-354.
[5]王少平.椒目質量標準研究及椒目脂肪酸SFODLPME_GC測定方法的建立[D].山西醫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