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董淑霞 趙典
【摘 要】心搏驟停是心功能的突然喪失,患者可能有心臟病,也可能尚未被診斷為心臟病。心搏驟停也稱為突發性心搏驟停或意外性心搏驟停。猝死(也稱為突發性心臟猝死)發生在癥狀出現后幾分鐘內。
【關鍵詞】心搏驟停;急救;說課
中圖分類號: R-05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20-0226-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0.105
尊敬的評委老師:
大家好!教師說課的題目是《怦然心動—心搏驟停的急救》,內容選自高職護理專業醫學課程《急危重癥護理學》。
下面教師將從教學分析、策略選擇、過程實施、效果反饋四個方面介紹我的說課。
1 教學分析
本次課授課對象為2015高職護理7班的學生,是即將走上實習工作崗位的學生。課前,教師從知識基礎、學習風格、身心特征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學生已經將護理專業基礎課全部學習結束,同時期也正在學習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等臨床專業課,為本學期學習急救護理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由于即將下臨床實習,對心肺復蘇術等急救術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究傾向,學生動手能力比較強,但是注意力容易分散,學生接受專業知識水平的差距,水平高的學生和一般學生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的不同,會對教學效果有影響,所以學生通過交流,互相學習,并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積極性。
課程地位
《急危重癥護理學》是培養護理學專業應用型人才的重要課程之一,心搏驟停的急救是本課程的一個重要章節,是執業護士考證的重要內容,也是醫院選拔護理人才的重要考試項目。
教材處理
為了更貼近崗位,充分聯系臨床,依據后續課程學習的需求、護理工作崗位的需要,強調:心搏驟停的急救。增加:心搏驟停的預防。
目標確立
依據護理人才培養方案及職業資格標準,從知識、能力、情感三個方面確定本次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1 知識目標
1.1.1 概述心搏驟停的病因及預防
1.1.2 掌握心搏驟停的臨床表現
1.2 能力目標
掌握心搏驟停的急救措施
1.3 素質目標
1.3.1 能對心搏驟停病人健康宣教
1.3.2 提高急救的緊迫意識
結合課程標準及學情分析,確定本次課的教學重點:(1)心搏驟停的病因;(2)心搏驟停的臨床表現及復蘇成功的指標。教學難點:心搏驟停的現場急救。
2 策略選擇
教學手段
教師充分利用教學平臺、教學軟件在課前、課后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課中結合視頻、模型等資源,并聯系臨床,使學生移情,從而加強健康宣教,達到提高防護意識的目的。本節內容以課堂講授與現場演練、自主式學習等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利用現場操作演示為主、PPT、案例式教學等教學手段;加強學生對重點內容和難點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教學方法
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學習軟件、實體模型及臨床案例,在課堂上實施任務驅動法、模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教學方法,自主探究法、游戲學習法、角色扮演法等學習方法,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以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案例圖片和視頻片段導入課程,以問題的形式進行引導思考,明確學生的學習目的,加深學習印象。
教學過程中主要是培養學生對本章內容的興趣,發揮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加教學互動,讓學生真正動起手來,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成為學習的主動者。授課過程中采用總結回顧、舉例、提問、實踐練習、分析、討論等形式,讓學生參與到學習和教學中。
在此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
3 過程實施
整個教學過程分為課前學習、課中探究、課后提高三個環節。
課前-信息傳遞;課堂上–聯系臨床、合作探究,課后-鞏固練習,提高教學效果。
3.1 課前學習
課前老師教師按照課程標準要求及教學安排,將一個心肺復蘇的典型病例加以梳理,制作成學習任務單,在學習任務單中明確本次課的學習目標、學習要求、學習方法及最終學習效果要求。通過公眾交流平臺發布學習任務,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1)知道心搏驟停的原因及臨床表現;(2)了解心肺復蘇指南的最新標準。將學生分為臨表組、急救組、宣教組,分別搜集本組相關資料。檢查實訓模擬人的狀態,并且完成心搏驟停案例的輸入,確保上課能夠正常使用。
學生預習新課,觀看教學微視頻。分組搜集心搏驟停的案例,根據病因及臨床表現、急救措施、健康宣教方面進行分析并將結果制成ppt,并且登陸教學平臺完成相關習題。
3.2 課中探究
通過熱播劇搶救的片段,由主人公出現的一系列的癥狀,創設情境,吸引學生注意力,提出問題:(1)為什么會突發死亡?(病因)(2)怎么判斷發生了心臟驟停?(臨床表現)(3)如何進行急救?(步驟)(4)提高心肺腦復蘇的搶救成功率的注意事項有哪些?根據自己所學,共同探討,視頻中的主人公搶救手法是否專業,調動課堂氣氛。通過心搏驟停的表現,追根溯源。
為了再次明確教學目標,教師向學生展示本節課的任務。任務一:探究心搏驟停的病因及臨床表現,任務二:掌握心搏驟停的急救措施,拓展:制定心搏驟停病人的健康宣教計劃。為充分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學生將分組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任務一:探究心搏驟停的病因及臨床表現。病因組同學利用影視劇和社會新聞的片段,通過一系列的社會熱點,引出心搏驟停的常見原因,加深學生的學習興效果。
臨表組學生通過生活實例、臨床案例,進行現場展示,總結心搏驟停的臨床表現,展示本組的學習成果,啟發學生思維,提高學習效果。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病例中的危重病人的病情評估進行類比思考,然后采用分組討論,讓各組選代表出來闡述討論結果,如果不全面,教師加以引導,最終得出答案。這種小組合作、探究的引導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教師根據學生的展示情況,進行精講點撥,啟發學生思維,鞏固新知。
任務二:心搏驟停的急救措施。這是本次課的教學難點。急救組播放“心學生晨練心臟驟停,老師急救挽回一命”的本地新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接著,教師拋出問題“心搏驟停的急救術有哪些”,引發學生的思考,急救組根據臨床實例,展示本組的學習成果。教師組織學生觀看并使用心肺復蘇智能模擬人,在模擬人身上進行現場演示心肺復蘇術。
學生熟悉了操作流程,此時已經躍躍欲試了,教師趁熱打鐵,讓同學們先做后學,在復蘇模擬人上進行演練,體驗心臟按壓及人工呼吸的要點。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遇到困難時,相互探討,實現“做中學”;學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難時,教師有針對性的點撥,實現“做中教”。在模擬演練中暴漏了很多問題,有利于下一步。
為了快速準確地對心跳驟停者實施CPR,學生結合模型,分組進行練習。教師根據學生的練習情況,進行現場指導,同時,其他組的同學相互糾錯,以提高CPR操作的熟練度和準確度。每個小組選一名到講臺上和大家匯報糾錯情況。讓學生指出存在的問題。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步方面:操作要領、注意事項、操作原理和操作目的。綜合學生的糾錯匯報,教師列出操作的錯誤點,對于同學們存在的共性問題,共同糾正,個性問題,單獨輔導。
拓展:制定心搏驟停病人的健康宣教計劃。利用實訓模擬人,仿真模擬情景,案例展示:病人男性,54歲, 晨練時突發心梗入院,轉運途中,突發心搏驟停。學生通過檢查患者的生命體征,正確對病人進行病情評估,判斷病人可能出現的什么情況,思考對患者如何進行急救。
學生匯報評估結果,進行分析判斷,歸納心搏呼吸驟停的病情評估要點,學生在實訓模擬人身上實演,引導學生掌握心肺腦復蘇的基本急救過程。宣教組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分內容制定健康教育方案,展示課前精心搜集的資料。接著師生共同討論完善方案,編寫健康宣教腳本。
學生分組為模擬病人進行現場健康宣教,模擬病人根據宣教內容及表現給予評價,評選出最佳宣教小組,激發學生的表現欲。
最后,由學生先總結本次課的重難點,及自己所存在的問題,接著,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進行總結反思,并布置課后作業。學生在課后。學生登錄學習通,完成課后習題,鞏固所學知識,拓展知識和能力的寬度。
4 效果反饋
課后對學生的評價包括知識、技能和素質3方面。(1)知識方面,要求學生課后登錄網絡教學平臺完成心肺復蘇測試題:(2)技能方面,要求每個學生在課后一周拍攝、上傳心肺復蘇操作高清視頻(3)素質方面,教師組織學生走進社區,開展“怦然心動-心搏驟停的急救”的活動,學生走進人群,激發了他們社會責任感,從情感上更加關愛病人,體貼病人。教學平臺評價結果顯示,83%的學生心肺復蘇測試題成績達良好以上,操作考核平均88分,心肺復蘇有效率達95%以上;絕大部分的學生在走進社區的活動中表現很好,教學效果良好。
教學反思
回顧整個教學過程:教師將課堂活動設計著眼于學生職業的發展,案例教學推進學生能力的提升,緊密關聯學生的專業,讓他們在做中學,在學中做,課堂氣氛活躍,通過“模擬+實戰”使學生加強了技能的培養,通過“誘導+練習”培養學生嚴謹的工作態度。網絡教學平臺、案例教學、教學軟件、CPR智能模擬人等多種教學手段的使用,和學生角色扮演創設真實情境,激發學生情感共鳴,提高教學效果。
存在的不足是個別學生參與度不夠。
在今后的教學中,互動學習過程中加強監管和獎勵,確保人人參與,學有所獲。
以上就是我的教學設計,懇請評委專家批評指正,謝謝!
【參考文獻】
[1]柯盈盈,寧靜,等.《高職護理“心肺復蘇”項目的信息化設計》[J].衛生職業教育,2016(13),61-62.
[2]王芳,張海明.《急救模擬人結合情景模擬教學法在心肺復蘇教學中的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5(02),103-104.
[3]王長遠,秦儉,孫長怡.《PBL結合情境教學法在心肺復蘇教學中的應用》,中國醫藥導報,1673-7210(2009)08(a)-1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