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健奇

大連特鋼公司一名員工在指揮吊車注鐵水。
去產能排在“三去一降一補”首位,是由當年鋼鐵、煤炭行業異常緊迫的經營形勢決定的。目前,這兩大行業仍保持較強市場供應能力,存在不小的產能壓力,需要用市場化法治化的舉措進一步鞏固去產能成果。
鋼鐵、煤炭行業實現連續3年利潤高增長,帶動固定資產投資提速,但依然面臨著較大的產能壓力,主要表現為三個特點。
單體規模大型化提升了市場短期供應能力,也加大了價格波動頻率和幅度。在“拆小建大、以大換小”的去產能大趨勢下,小煤礦、小鋼廠成為淘汰和壓減的重點,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均是圍繞新建大項目、技改提規模展開。因此,鋼鐵、煤炭行業的單體規模有了大幅提升。根據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數據:截至2017年底,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會員企業產能中,1000立方米以上高爐共有319座。經過此輪產能置換后,大容積高爐的產能占比進一步提升。據統計,全國鋼鐵行業通過產能置換擬新建高爐39座,其中僅有3座高爐的容積低于1000立方米;被置換的高爐共約90座,其中最高已經達到2600立方米。煤炭行業礦井規模的大型化趨勢同樣如此。總之,盡管鋼鐵、煤炭行業產能總量在下降,但節點生產規模的大幅提升,實際上提高了微觀主體的生產效率,讓市場供應能力在較短時間內大規模集中釋放。
鋼鐵需求仍將在一定時間內保持增長,但市場容量有限的一些特鋼領域將出現產能過剩。根據目前技術發展的趨勢可以判斷,鋼鐵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是不可替代的金屬材料,需求總量仍將在一定時間內保持增長態勢。2019年,我國經濟的最大不確定性是出口形勢。鋼鐵消費主要在國內,受沖擊的幅度將小于外向型行業。鋼鐵行業如果能夠堅守住總量控制的基本原則,在短期內將不會出現2015年前后的大起大落局面。但是,一些已經實現技術突破的精品特鋼市場可能出現過剩。2018年,我國進口鋼材1316.6萬噸,進口額約為164.6億美元,進口品種主要是自主技術尚未突破的高精尖特鋼。同年,我國粗鋼產量9.28億噸、鋼材產量11.06億噸,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全年利潤總額接近4030億元人民幣(約合609億美元)。由此可見,完全依賴進口的高精尖特鋼附加值很高。我國一直把特鋼制造作為攻關重點,并已取得長足進步,目前的進口量占比非常低。由于鋼鐵制造綜合水平普遍提升,企業資本逐步累積,越來越多的鋼鐵企業具備了跨過精品特鋼門檻的實力。很多鋼鐵企業、地方政府也將精品特鋼作為產能轉型升級的戰略方向,投入重金和資源建設精品特鋼生產線以及制造基地。但特鋼的市場規模遠不如普鋼大,更容易出現產能過剩。
煤炭需求增速下行是未來的大趨勢,產能壓力主要來自發電用煤產能過剩。煤炭需求短期仍將保持小幅增長,但中長期不可避免會下降。煤炭產能壓力體現為發電用煤產能過剩。煤炭利用以發電用燃料煤和化工用原料煤為主,未來的可替代品種主要是發電用燃料煤。全球主要能源大國都在減少對傳統電源的投資,但我國的傳統電源投資比重和總量依然較高,燃煤發電機組在2018年的產能利用率低于50%。原料煤的品種較為稀缺,鋼鐵行業所需的煉焦煤仍將保持一定需求量,用于精細煤化工、煤基新材料的一些原料煤需求將增長。綜合判斷,發電用燃料煤市場需求下降是煤炭消費未來從小幅增長轉變為負增長的主要原因,煤炭行業產能壓力也主要來自于電煤。
堅持嚴控產能總量的基本原則,從標準統一和低效資產處置兩個方面入手,及時出清低效產能。首先,統一全國產能標準,逼退不達標產能。我國已經啟動鋼鐵超低排放改造,在統一、公平的監管條件下,只有具備較強綜合實力的鋼鐵企業才能實現超低排放。因此,以排放水平為標準,能精準淘汰、適時淘汰低效的鋼鐵產能。但實現鋼鐵超低排放,不僅要安裝一批環保設備,還必須在關鍵工藝環節、氮氧化物排放等方面實現技術創新,并降低超低排放的成本。國家應在出臺超低排放限制性政策的同時,也出臺鼓勵鋼鐵企業減排技術創新的激勵性政策。對于煤炭行業而言,統一全國標準同樣重要,尤其是統一電煤產能的標準。煤種稀缺的化工用原料煤產能標準至少在規模上不能與電煤產能等同。其次,下決心退出低效產能,真正實現有進有退。一方面,可考慮在低效產能分布較為集中的地區,由當地政府主導設立去產能行業的低效資產處置平臺。參考資產處置和債務處置的典型經驗,發揮平臺統籌結構調整、優化資源配置、協助溝通債權債務等功能優勢,有計劃地加速退出本地低效資產。另一方面,針對大中型鋼鐵、煤炭民營企業同樣面臨低效難退困境,但無法與國有企業同等享受債轉股政策的實際情況,或可考慮由當地政府主導,成立專門的民營不良資產重組公司。由專業化公司協調金融機構、企業資源,采用債轉股、破產、資產重組等手段優化配置、集中處置大中型民營鋼鐵、煤炭企業的不良資產。
做好增量產能大文章,關鍵是形成差異化發展。我國去產能行業新增產能同質化矛盾較為突出,原因集中在兩方面。一是去產能行業的產業政策不夠科學合理,致使有關企業爭先上馬同質化產能;二是企業的戰略視野有限,沒有意識到新產能的未來風險。對此,政府應該有所為。具體而言,政府應從傳統的生產導向的治理理念轉變為市場導向。對鋼鐵行業,政府應著眼于下游的關鍵制造技術創新需求,重點鼓勵鋼鐵企業立足金屬材料細分領域走差異化創新道路,引導不同鋼鐵主產區差異化發展。對煤炭行業,政府應著眼于煤炭清潔燃燒的消費需求,鼓勵煤炭企業精益化發展,不再刻意追求產量規模,而是從質量標準入手,突破電煤產品標準化程度低的難題,通過開發煤炭的清潔功能,提升燃燒價值,實現電煤領域從生產環節向清潔供應環節升級。針對煤基新材料的市場需求以及對稀缺原料煤的保護性開采要求,政府還應鼓勵具有資源條件和技術實力的煤炭企業著重開發功能獨特的煤基新材料,跳出傳統煤化工的固有思維。
其他面臨產能壓力的去產能重點行業同樣需要市場化法治化的舉措。除了鋼鐵、煤炭兩大重點去產能行業外,我國還有一些去產能行業同樣面臨著較大的產能壓力,包括煤電、水泥、平板玻璃等。這些行業的一個共同特點是,通過行政化去產能并沒有將產能總量調整到合理區間,反而有產能總量反增的趨勢。解決矛盾的根本之道同樣是采用市場化法治化的舉措,只是側重點根據行業特點而各有不同。例如,水泥、平板玻璃等行業需要在提升產能標準、暢通退出渠道的同時,強化地方產能治理的責任感和積極性;煤電行業則需要重點加速低效資產的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