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常煥坦

“今天要平地、鋤茬,將水引進來,這樣才能不耽誤構樹生長。”在牡丹區高莊鎮構樹種植基地,貧困戶翟先夫對記者說。
在決勝脫貧攻堅的當下,牡丹區重點扶持多項產業,利用產業扶貧,變單純“輸血”為持續“造血”,為鄉村發展持續引來“活水”。
脫貧致富離不開產業支撐,牡丹區利用區域內牡丹資源豐富,林下種植土地眾多等特點,大力發展林下油用牡丹種植,為貧困群眾免費發放幼苗,定期提供技術指導,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幫助他們順利脫貧。
在胡集鎮黃屯村,76歲的貧困戶朱守端就是其中之一。經過三年的呵護,他的油用牡丹今年就能大面積結籽。
“現在牡丹結束冬眠,正在快速生長,用不了多久就能開花,田間管理要跟上……”日前,黃屯村村委會主任朱繼峰與朱守端一起查看油用牡丹長勢情況。
據朱繼峰介紹,黃屯村耕地屬于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很適合牡丹宜涼畏熱、喜燥惡濕的習性。
“現在胡集鎮黃屯、王屯、尹集三個村油用牡丹種植已有133公頃。”胡集鎮扶貧辦負責人馬帥說,“由于是林下種植,牡丹籽的產量667平方米在50千克左右。加之油用牡丹易管理、用工少,很多貧困戶都參與了種植。僅此一項,每667平方米就能多增加收益800元。”
有了林下牡丹,如何讓產業鏈延伸得更長,讓更多的貧困群眾參與其中?安興鎮悅如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在發展100余公頃油用牡丹的同時,積極進行油用牡丹深加工。“我們在流轉貧困戶土地的同時,從油用牡丹種、養、采摘等多方面提供就業崗位,積極吸引周邊貧困人員前來務工。”示范園負責人郭海英告訴記者。
脫貧攻堅,最顯著的特點在于“精準”二字。
“作為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的 ‘十大精準扶貧工程’之一,牡丹區自2016年種植構樹以來,一直堅持構樹扶貧工程與精準脫貧相結合。高莊鎮打造的333公頃雜交構樹產業基地,不僅是山東省第一個中國科學院雜交構樹產業基地,也是全國最大的構樹集中連片種植基地。”牡丹區扶貧辦主任張合生說。
高莊鎮按照精準扶貧的要求,探索出了“三金三零”扶貧模式。目前,當地通過牛犢托管、企業幫扶、流轉土地、到構樹基地務工等,讓300多戶貧困戶從中受益。
“構樹產業基地大棚內培育的幼苗共有一千余萬棵,今年將發往全國多個省份。今后還將發展構樹茶、構樹食品等,隨著構樹產業鏈條不斷延伸,小構樹將變成‘搖錢樹’。”據高莊鎮賈樓村黨支部書記賈云燕介紹,隨著構樹產業鏈條不斷優化,該產業將帶領當地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天雨不潤無根之苗,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作為菏澤主城區,牡丹區積極探索文旅產業脫貧路徑,利用不斷興旺的文旅產業,在為市區居民提供休閑娛樂的同時,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從 “等脫貧”變“要脫貧”。
在李村鎮黃河部落景區,貧困戶劉喜跟記者聊起了她的脫貧路。
景區一側是黃河,一側就是原來的老村落。“老村落與我們扶貧搬遷的郝寨新村距離不遠,你們等會可以去看看。俺們的居住條件可是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據劉喜介紹,現在她每天從新房出來,到景區內從事保潔工作。
游客越來越多,她的工作量也在增多,但她卻樂在心里。“來的游客越多,俺們有干不完的活,就需要多找人來幫忙,還能為貧困戶提供掙錢的門路。”劉喜的話,讓大家頻頻點頭。
在李村鎮果香果蔬采摘園,負責人趙俊偉正指導貧困群眾管理大棚。據了解,李村鎮高標準建設了朱莊村扶貧基地,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合作模式,幫助該村培育了50戶農民致富帶頭人,讓20余戶貧困戶有了穩定的收入。
“目前,脫貧攻堅戰到了啃硬骨頭和攻城拔寨的收官沖刺階段,我們將繼續發展特色優勢產業,讓產業扶貧帶動一方經濟,造福貧困群眾。”牡丹區委書記張福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