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言明?劉濤?陶東寧?王娜

近年來,寧陽縣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不斷做大做強蔬菜等四大主導產業,通過品牌提質、科技賦能、規模提效,加快從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轉變。截至目前,寧陽縣建成2.54萬公頃蔬菜種植基地,常年種植12個大類100多個品種。擁有綠色、有機蔬菜基地面積5333公頃,省級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6家,規模加工企業12家。2018年,寧陽縣蔬菜產量達到150萬噸,實現產值16億元,農民戶均增收近5000元。
盛夏的寧陽,處處生機盎然。華豐鎮湖村的菜農王飛種植的西紅柿迎來了銷售最火爆的時節。他雇用的村民將一筐筐西紅柿搬上汽車,準備發往全國各地。
“我們的西紅柿是純天然綠色農產品,摘下來可以直接吃。”王飛說。在他的西紅柿大棚里,新型速測設備、農藥殘留檢驗儀器等質量安監設備一應俱全,從這里運出的每一個西紅柿都會經過嚴格“體檢”。
為了讓群眾吃得放心、吃得安心,寧陽縣投資100萬元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建立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信息庫,實行質量安全承諾、不合格產品召回等制度,健全縣鄉監管、檢測與執法“三位一體”的綜合監管體系,在40余個重點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建立蔬菜質量安全追溯點。
有別于普通的蔬菜包裝箱,寧陽縣潤華西紅柿合作社的每一個箱子上面都有一個二維碼,只要用手機掃一掃,這批西紅柿的產地特性、化肥農藥使用量等信息便一目了然。
“實現源頭可控制、生產可監管、基地可查詢、產品可追溯,確保蔬菜‘從地頭到餐桌’的安全。”縣政協副主席、農業農村局局長戴偉說。
2018年,寧陽縣順利通過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省級食品安全縣創建驗收,全縣“三品一標”認證達到128個。
作為傳統的蔬菜種植大縣,近年來,一些土地因為長期單一種植模式造成土壤透氣性變差,土地板結嚴重,病蟲害現象加重。
“蔬菜品質越來越差,還耗水費肥。”有著40多年種菜經驗的華豐鎮張家寨村村民石義迎說。
2017年,山東碧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從白俄羅斯國家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引進的微生物專家,通過對石義迎大棚土壤的化驗研究,配置了一道“洋配方”,對取樣土壤施用微生物土壤修復劑進行修復,并用公司的微生態制劑進行防蟲及肥土。
“土壤鹽漬化減輕,根結線蟲等西紅柿的常見病也沒有了,單產提高了20%~25%。”石義迎說。
寧陽縣不僅在土壤改良上下功夫,還將科技貫穿于蔬菜種植的全流程,無土栽培、節水灌溉等技術得到推廣,有機蔬菜、太空食用菌等“科技蔬菜”得到普及,蔬菜科技貢獻率達到60%以上。
為了提高科技服務水平,寧陽縣配備了蔬菜栽培、植保、土肥等專業技術人員,建立了一批蔬菜植保專業化服務組織。截至目前,共有農業技術推廣機構29個,中高級農業技術人員110人,每年培訓新型職業農民5萬人次,5人入選齊魯鄉村之星。
走進泰安立福食品有限公司,纖塵無染的實驗室、干凈整潔的生產車間、自動化智能生產設備……一頭頭大蒜在這里經過脫皮、烘干、研磨等工序,被加工成脫水蒜片、蒜粒、蒜粉等產品。
“加工后的大蒜是原來價格的4~5倍,產品直銷美國、日本等國家。”公司經理高站說,公司每年可加工大蒜10000多噸,年銷售收入3.8億元,創匯2000多萬美元,利稅4300多萬元。
聚焦蔬菜產業培植,寧陽縣建設了華豐鎮西紅柿標準園、蔣集鎮蔬菜標準園和伏山鎮太空蔬菜園,發展了生姜和大白菜兩大片區,帶動了磁窯鎮、東莊鎮等7個鄉鎮共同發展蔬菜產業,形成了“三園、七鎮、兩大片”的蔬菜發展格局,打造了西紅柿、蕓豆、生姜、山藥、大白菜等規模化連片蔬菜生產基地。重點扶持泰安立福食品有限公司、泰安紫陽食品有限公司、泰安凌云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泰安龍漁泉蔬菜貿易有限公司等蔬菜加工企業,蔬菜年加工能力達20萬噸以上。
不僅如此,寧陽縣還加大品牌化經營力度,培育了許家橋大白菜等一批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將蔬菜產業同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相結合,初步形成了以良種繁育、規模種植、批量保鮮貯藏、系列產品加工和文化旅游為主的蔬菜產業鏈。